瓦蓝的天空,绿意葱茏的群山,七彩的房屋如绽放在山涧的花朵,这是游客进入涪陵区大木乡这个“重庆第一高山花乡”的第一印象。这里有森林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6%;这里7~9月白天平均气温27℃,夜间20℃;辖区有大木花谷、大森花溪、林下花园、岩上花园、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一谷一溪三园”的旅游景区集群,是理想的纳凉避暑旅游胜地。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集群化的旅游景区吸引了不少重庆主城及涪陵区的市民来此购置房产,像候鸟一样趁着暑热上山居住,汇入数万名游客当中,带去了先进的文娱方式,带去了专业的舞台表演经验。日前,候鸟族作为驻扎在大木乡的新村民与原住民在欢快的《广场圆舞曲》音乐中载歌载舞,迈着轻快的舞步舞向美好生活。
城里来的避暑族当老师
村民穿上漂亮裙子跳起舞
2017年夏天,擅长声乐、舞蹈的刘鸿从涪陵区歌舞剧团退休,来到大木乡消夏。她看到因为吃上旅游饭迅速致富的村民要么沉溺打麻将,要么无所事事,与她一样的候鸟族也缺乏文娱消闲方式,于是决心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于大众,免费教居民跳广场舞,候鸟族在她的召唤下纷纷加入。
每天晚上6点半,他们在文化广场跳起广场舞,举手投足间与音乐韵律相合,吸引了不少爱美的原住民围观。刘鸿等人盛情邀约她们加入。“我没有跳过舞,不懂音乐节拍,再加上很怕周围人看了笑话,不敢跳。”迎新社区居民黄一群说。刘鸿一摆手:“没有关系我教你。她就拉着我的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教,我也慢慢敢跳、会跳了。”随着跳广场舞的人不断增加,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刘鸿就创办了大木乡广场舞蹈队,这是继她在大木乡继创办高山花海艺术团之后的又一支民间艺术团体。
“有了这支广场舞蹈队,我像有了主心骨。”在大木乡场镇经营农家乐的居民杜乾珍说,她每天打理完农家乐的事情,就到文化广场跳舞:“听到熟悉的音乐声,就感觉周身都沸腾了,再也提不起打麻将的兴趣。”周围人都调侃她是被广场舞勾去了魂。
“今天,由大木乡和广场舞蹈队共同主办,邀请涪陵区舞蹈家协会共同参与的‘大木乡避暑休闲·健康你我文艺活动’就是检验大家排练两个月成果的好机会……”刘鸿正向大家强调这次文艺联欢活动需要注意的事项,“大家都检查一下,打底裤穿好了没有?”黄一群悄悄告诉记者:“没有跳广场舞前,我都是穿长裤,根本不敢穿裙子。现在,不仅穿上了漂亮的裙子,就是上舞台也不怯场了。”
候场中,家在涪陵区的退休干部、广场舞蹈队成员王玉(化名)说:“来自高山花海艺术团、广场舞蹈队的80名表演者为整台节目奉献了8个节目。其中有20多名表演者是原住民,他们中有些人不仅是第一次参加表演,更有人是第一次化妆。我们在这里住得越久,越发自内心地热爱这片土地,我们与原住民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她说,来自城区的队员甚至为个别家庭不富裕的原住民出资购买了演出服。
传递文明培养带头人
争取把广场文艺做成文化品牌
文艺活动在《我和我的祖国》开场快闪舞蹈中拉开序幕,舞蹈队成员踩着轻盈的舞步、扭动腰肢、手部动作婀娜多姿,舞台范儿十足,这些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表演者舞出了时尚感,舞出了年轻人的欢快。整齐划一的服装,胸前镶嵌的彩色花边、蓝色纱裙的裙摆随风舞动,就像花丛中飞舞的彩蝶。他们用舞蹈描绘着大木生态之乡的神韵,用热情传达着现代女性的精神,展现了新农村的风貌,一曲舞罢看台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当天的演出在全场共舞的广场圆舞曲中落下帷幕。
大木乡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游永介绍,大木乡有常住人口约4000人,周末来此避暑的游客有2~3万人,像候鸟一样居住在场镇上的暑期居民有1万人,大木乡政府致力于做好文化休闲服务工作,在广场安装了路灯,每逢华灯初上之际,这里亮如白昼,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地。当广场舞蹈队负责人反应设备坏了、音响出问题了、排练遇到困难了,他也会热心为其修理和解决。通过这种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方式,不仅可以共享文化成果、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有助于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倡导文明健康、有你有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9月底,随着暑热的消退,候鸟族又会飞回各自的城市。“为了让这个跳广场舞的习惯保持下去,我专门培养了两个家在本地的徒弟,后续将由她们带动大木乡场镇居民跳广场舞。”刘鸿说,她将大力发展本地队员,壮大队伍:“以后在这里搭建一个舞台,定期举办文艺联欢活动。带队员走出去交流学习,将优秀的队员吸纳进高山花海艺术团,争取把它做成大木乡的一个文化品牌。”
在这座绿似毯、美如画的七彩小镇,在这个拥有着全国环境优美乡、国家园林城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重庆市园林式乡、重庆市森林生态乡、重庆市卫生场镇等称号的乡镇,七彩的楼群像花朵开在山涧,候鸟族和原住民是在花间翩跹起舞的蝴蝶,舞出了和谐,舞成了文化的符号。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