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当秦争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时候,想过当法官、当律师,就是没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名警察。
缘分来了挡不住,2011年,秦争辞去法院文书的工作,背井离乡来到重庆当警察。在重庆市公安局巴南区分局花溪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时,她用学过的法律知识做调解,收到了奇效,以她名字命名的“争争调解工作室”创造了98.8%的人民调解成功率,获得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逃离舒适区选择从警
每天穿梭在社区,秦争热情主动地跟居民们打着招呼,让人很难想象,她原本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2012年,她刚到我们所里的时候,主要做内勤工作,话不多,很少主动跟人交流。”说到秦争刚到所里时,花溪派出所所长廖昌明记忆犹新。
为什么要辞掉法院文书的工作来当警察,秦争说出了原因:“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一直都很内向。毕业之后在法院做文书工作,接触的人不多,本来我就不擅长与人沟通,这导致我越来越内向。2011年,我看到重庆公招警察的信息后,就决定报考警察试试,想通过当警察改变我的性格。”
2011年9月,秦争如愿考上了交巡警,被分到了巴南区交巡警支队第五大队,慢慢开始和外界打交道。2012年,花溪派出所成立之后,她又转到派出所工作。
“2014年,我开始做社区民警,主要负责南城社区。要想做好社区民警,必须敢与人沟通交流,加上社区民警经常需要调解纠纷,不知不觉我的胆量和口才就锻炼出来了,找到了做警察的成就感,性格自然就开朗了。”秦争觉得,这几年的社区民警工作让她变化很大。
▲秦争和同事开展社区走访工作
迎难而上方为巾帼英雄
虽说秦争在谈到自己的性格变化时都是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她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一位在巴南区交巡警支队的老同事谈起秦争刚从警的情况,连说不易:“她是广西人,刚来的时候不仅不会说重庆话,就是听懂都很吃力。执勤的时候,部分年龄较大的市民只会说方言,说快了她一句都听不懂,就只能请我们帮她翻译。”
接警还需要翻译协助,这样的日子秦争坦言想过放弃:“当时的确有点崩溃,我来重庆工作,人生地不熟,重庆话听不懂,怎么开展工作?一度想过辞职,但我男友开导了我。他说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克服了这道难关,做好警察这份工作,我就是他眼里的巾帼英雄。”
男友的话打动了秦争,她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重庆话:上班时会观察同事以及前来报警的市民说话怎么发音,回家会看《生活麻辣烫》《雾都夜话》之类的方言情景剧,还利用一切机会操练重庆话。
说起那段日子,秦争觉得非常有趣:“我刚开始是在家和男友对练重庆话,他也是外地来重庆工作,我们经常互相调侃对方的重庆话不标准。后来有点重庆话基础后,我就利用坐出租车的机会,硬着头皮说重庆话,因为那些司机都不认识我,练习起来没压力。”
就这么慢慢学习,秦争的重庆话练出了水平,很多派出所的新同事听她说话都以为她就是重庆本地人。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秦争找准了工作方向
为民排忧重拾法律武器
2015年,花溪派出所打造红光警务区,试点“情指联动”警务工作,秦争在试点工作中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以前我们民警做调解,基本都是和稀泥,双方各让一步,最后达成共识。这个过程中,我们曾遇到了现场调解成功,事后不认发生二次纠纷的情况。可是有司法所介入的调解,采取了法律手段,效果就大大好于言语的说教。我正好是学法律的,觉得用法律做调解是一个新的工作方法。”
秦争将自己的想法汇报给了所长廖昌明,立即得到了支持。2017年花溪派出所搬迁到新址,有了更大的办公空间后,廖昌明决定成立一个由秦争牵头的调解工作室,由几位专人负责整个派出所的调解工作,秦争、吕小红和徐鑫三位民警成为了调解工作室的三位“元老”。
吕小红说起那段经历也是记忆犹新:“当时大家都是争分夺秒,争姐去了璧山区的璧泉派出所,学习当地的“2+N”(2代表派出所和司法所,N代表相关涉事部门、法律援助律师、镇街村居干部等)调解经验。我们到巴南区法院和花溪街道司法所,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律文书制作。”
2017年7月,在学习璧泉派出所经验的基础上,秦争所在的调解工作室,开启了全新的“3+N”(3代表派出所、司法所和区法院,N代表退休干部、退伍老兵、退休老师、乡贤等社区力量)调解模式,很快收到了奇效。“我们都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辖区日常的纠纷报警,到了我们调解室,很快就解决了,不仅避免了纠纷进一步升级,还解放了警力。”秦争说,自从有了调解室,现在其他民警就有更多精力去巡逻、查案了。
▲通过秦争的调解,两位居民握手言和
“一书”解决履行困难
秦争在做调解当事人回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道难题:遇到涉及安全事故赔偿、民工劳资纠纷等金额较大的调解,即使调解成功,事后需要进行分期履行或定期履行的调解协议,也会出现不履行的情况。
人民调解协议书并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应该如何化解这道难题?秦争在和巴南区法院做工作对接时,说出了这个疑问,引起了法院的重视。最后确定了花溪派出所负责调解,巴南区法院根据调解协议、申请书等资料,形成司法确认的民事裁定书,事后这种模式被称为“一书”。
为了缩短办理“一书”的时间,2018年5月,秦争再次对接了巴南区法院,最后推进了“一书”的数据化,这也让“一书”的制作时间由过去的20天缩短到了如今的30分钟。这让调解的履行率大大提高。
因为“一书”的履行率高,当地居民也是赞不绝口,一位专程到“争争调解工作室”调解纠纷的居民表示:“去法院打官司要花钱,找人代写个文书至少都要200元,更别提几千上万元的律师费了。到调解室却是免费的,一样受法律保护,所以现在我们一般遇到纠纷,都来调解室了。”
▲秦争通过易诉平台帮居民申领“人身保护令”
“一令”保护弱势群体
2018年,秦争在日常工作中接到了一个家暴报警:一对年轻夫妻发生了矛盾,男方动手打了女方,女方报警求助。结果现场调解出了问题,女方得知男方因打人进派出所后,将留下案底,就选择了息事宁人,没想到几天之后女方遭遇二次家暴再次引发报警。男方还振振有词地表示这是他的家事,警察管不了。
家事不应该成为法律的灰色地带。秦争再次想到了法律手段,通过向上级汇报争取,被称为“一令”的人身保护令模式诞生了:家暴受害人在首次拨打报警电话后,民警现场固定证据,通过与法院“易诉平台”数据对接,当事人来到“争争调解工作室”,不到20分钟,就能领取到法院签发的人身保护令。“一令”对家暴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秦争说,辖区曾经有一名男性,在他前妻申请了人身保护令后,仍不断进行电话骚扰,最后以身试法,被司法拘留。
能够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促成“一书”和“一令”,秦争在工作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以致她的女儿都在抱怨:“为什么每天我起床看不见妈妈,睡觉前也看不见妈妈。”对于女儿的抱怨,秦争也很内疚,但丈夫的一席话安慰了她:“其实专注工作,也是一种教育。等女儿懂事了,就会理解你了,因为我知道你现在做的工作,也是为了千家万户的和谐和安危。”这句鼓励的话成了秦争工作的动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