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主持人语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组织了这组《七一客户端五人谈: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生命至上
七一客户端时评员 邓莉
“生命至上”,作为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的伟大抗疫精神之首,在这次抗疫中全国人民可谓感同身受、没齿难忘。
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利,身体健康是人民幸福最基础的保障。新冠肺炎疫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个患者。“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这些都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对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看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疫情和外部环境异常严峻复杂。在这种形势下,更加需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凝聚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才能创造出历史伟业。
要通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进一步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全面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要进一步解决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难事,加快补齐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的制度治理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提高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要通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各项权益,进一步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要切实保障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等在内的人民各项权益提供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早已融入党的基因,深入党的灵魂。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好方向、管好大局、抓好落实,切实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举国同心
七一客户端时评员 贺兴梅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9月8日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举国同心”这一伟大抗疫精神,字字千钧,催人奋进。回望对抗疫魔的历程,举国同心、和衷共济,更加让人悸动。
回望,令出如山凝聚制胜合力。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时间作出部署、靠前指挥。2020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果断作出决定,要求立即对湖北省、武汉市人员流动和对外通道实行严格封闭的交通管控。2020庚子年除夕夜,第一批增援的军队和医疗队向武汉挺进。随后,一批批援鄂医疗队千里驰援,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令出如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令出如山,人民军队即刻投入力量,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令出如山,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10多天建成16座方舱医院;令出如山,各界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春节延长、开学延迟、灵活复工、错峰出行,我们笑侃“宅在家就是为社会作贡献”……从深冬到暖春,从武汉到全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危难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全国上下一条心、同下一盘棋,举全国之力,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回望,点点萤火汇聚星河满天。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汹涌疫情下,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天使白”,闻令而动、迎难而上的“橄榄绿”,不惧风雨、坚守一线的“守护蓝”“志愿红”,用自身作为诠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中国人都以平凡的坚守,投身不平凡的战斗:北京龙泽苑社区居委会8名工作人员,敲门核实5700多名居民,每天查验出入证2000多人次;苏州的袁传伟一个人扛起一整条生产线,咬牙坚持16天,生产完成200套消毒设备;阴差阳错滞留武汉的大连小伙蒋文强,毅然决定前往武汉第一人民医院当义工……英雄从未缺席,我们也该骄傲,我们亦是史册上绚丽的一笔。微光点点,聚而成炬;累土不辍,丘山崇成。以人民之名前行,微弱的萤光汇聚一方,定能照亮前方的路,行稳致远,定能挺立潮头。
回望,守望相助方显中国力量。积合力以制胜,汇众智而成功。再微小的力量,乘以14亿,也能集聚成磅礴力量;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也会变得不足为惧。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从1998年抗洪抢险,到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再到如今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华民族勇于抗争、敢于斗争,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形成了同气连枝、患难与共的伟大民族精神,蓄积起巨大能量,从而得以化危为机、战胜磨难。勠力同心,鏖战疫情的背后,14亿中国人民以无畏的心、坚实的拳头、伟岸的背脊,“战”出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事实证明,中国人民是能够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敢战士,中华民族是能够劈破一切风浪的勇敢民族。我们相信,举国同心、守望相助,既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法宝,也将化为我们未来破除一切艰难险阻的“利刃”。
舍生忘死
七一客户端时评员 郭羽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舍生忘死”,是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抗疫精神的突出要义。
危急时刻,方显英雄本色。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走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共同面对这百年罕见的苦难时,大家都表现出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和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正如钟南山所说,什么都压不倒中国人!所谓烈火见真金,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蔓延之际,我们目睹了一封封满载豪情壮志的请战书、一个个义无反顾奔赴防疫一线的背影,在一声声“我行,让我上”中见证了一次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最美逆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正是因为全国上下临危不惧,在困难面前豁得出、于关键时刻冲得上,我们才能成功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舍“小我”方能成就“大我”。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疫一线人员若没有心怀舍生忘死之大义,是很难构筑起足够强大的战斗力量来有效遏制疫情的。在他们之中,有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而自己错过救治的医院院长,有永远无法向妻子兑现婚礼承诺的丈夫,也有牺牲在救治岗位留下幼小孩子的妈妈……在防疫一线的独木桥上,抗疫勇士毅然舍弃“小我”,将个人的“生”抛却脑后,只为换回更多人共同的“生”,完成“大我”价值的实现。
胜利来自人民舍生忘死的拼搏。我们不会忘记自全国四面八方马不停蹄而来的驰援武汉的医护力量,不会忘记84岁的钟南山在第一时间奔赴武汉的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画面,不会忘记张伯礼在抗疫一线上“肝胆相照真, 割胆留决断”的果敢,不会忘记张定宇与时间赛跑、与病毒叫板时蹒跚又坚定的步伐,也不会忘记陈薇进驻武汉针对疫情展开研究时加速变白的头发。一次次舍生忘死、一次次英勇赴战,抗疫勇士拥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超脱坦然,怀揣兼济天下的拳拳之心。这是人民力量的怒放,人民就是中国抗疫斗争的最大底气和力量源泉。
历史已无数次地证明,中国人民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精神令中华民族越挫越勇。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千千万万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舍生忘死博取胜利,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凡人亦英雄,凡人本英雄!
尊重科学
七一客户端时评员 汪佳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尊重科学”作为伟大的抗疫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有效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硬核”,是全面推进民生经济复工复产,恢复经济社会秩序的坚实保障,更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感染范围逐渐全球化,面对这一事关全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个别西方国家不仅反应迟缓,进而“抓瞎”,而且还在本国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顾的情况下大搞“污名化”,进而给病毒贴上“政治标签”。与之不同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理念,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特别是关键时刻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专家团奔赴武汉,中西医结合,研制出了“三药三方”治疗办法。纵观这些有效举措,尊重科学是不二法门。
尊重科学要求真务实。党和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科学,是因为我党历来有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从以宣传科学的疫情防控知识来破除谣言,到每天定时向民众披露真实感染人群数据消除恐慌,再到阳光透明地奖励那些为抗击疫情作出卓越贡献的相关人员,无不展示出我党追求科学、追求真理、求真务实、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科学理念。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崇尚科学,以科学的措施对症下药,用真理的甜味治愈病痛的苦涩,才是有效施治的应有之义。
尊重科学要开拓创新。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唯有创新之举才能攻克疑难之症。在疫情发生初期,我国科学家仅仅用了一周就分离出病毒,开启研发相应诊断试剂盒。移动P3实验室的广泛运用提升了检测效率还降低感染风险。新冠病毒测序溯源技术为追溯病例传染过程,判断未来疫情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这些都彰显出我国科学技术强大的创新能力,也再次证明,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保驾护航。
尊重科学要国力支撑。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想要走创新这条路举步维艰;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助推创新能力,就盖不起科技这座大厦;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就不能完成救助人民生命的使命;若没有像钟南山这样的一流的科技人才,一切科技创新活动就无从谈起。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实力,不仅需要凝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更需要有超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来作坚强后盾。
历史证明,科学是人类谋求发展进步的锐利武器,只有大力弘扬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提升科技创造实力,推动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命运与共
七一客户端时评员 王耀东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命运与共”,是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最强音。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大势,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汇聚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也汇聚着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积极支持和响应。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面前,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就显得格外重要。大疫当前,危难之际,中国秉持命运与共的理念,用实际行动彰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
树立典范,传递信心。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发表了《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团结、合作、协调”,是其中的关键词,“命运与共”是它的精神内核。讲信义,言出必行。中国在把自己事情办好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支持其他各国抗击疫情斗争。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疫情梦魇持续笼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头。作为全球最早抗击疫情主战场的中国,采取了全国总动员的空前措施,坚决阻断疫情扩散,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为世界其他国家疫情防控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为世界各国树立了抗击疫情的成功典范,中国方案也成为世界其他国家驱散疫情梦魇战胜疫情的信心之源。
天下一家,大国担当。有的国家置本国人民生命健康于不顾,带着政治偏见和傲慢甚至甩锅给中国,贻误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各国携手团结、合作才是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胜利的最好路径。中国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设立20亿元人民币抗疫合作专项基金;向27个国家派出29批医疗专家组;发布数版诊疗和防控方案与各国分享;中方专家与各国同行交流一线诊疗经验;国内口罩、防护服等战“疫”物资,给全球战“疫”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国际人道主义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国扬正义、守道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命运与共,共克时艰。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和使命担当。面对疫情,中国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针对卫生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非洲,中国时刻关心着非洲疫情发展情况,指导长期在非洲工作的各医疗队,积极支持驻在国开展疫情防控。在津巴布韦,极大改善了当地医院收治病患的条件;在埃及,中埃首个口罩生产合作项目在开罗的一个工业区内正式投产……中国在非洲的努力,是中国重情义,坚持和衷共济,携手各国共克时艰的最好注脚。
开放合作,命运与共。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推动下,我们一定能够做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篇大文章,一定能够开创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监审:杨安军
审核:肖华智 冉彪
编辑:陈呈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