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江,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10月生。1999年10月至2004年12月任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西雷官庄党支部书记,2005年至今任青云镇莲花社区党总支委员、雷官庄党支部书记。21年风雨,王洪江始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勤奋踏实的工作、清廉简朴的作风,真情融入、倾心付出,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他先后多次当选为临沭县党代表、人大代表,荣获市、县级“代办服务先进个人”“示范党支部书记”“沂蒙乡村之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
支部的“顶梁柱”,队伍的“主心骨”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只有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好了,才是做好农村工作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为了抓好基层党建,他做了大量工作。建强“两委”班子。为了班子团结干事、协调运作,他认真分析每位村干部的特点,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量才用人、合理分工,让每位村干部都能人岗相适、才尽其用,进一步捋顺了工作关系,细化了分工与职责;他还主动当好“两委”班子老大哥,始终把矛盾摆在明面上,鼓励大家敞开了说话、甩开膀子干事,把矛盾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明了,班子关系自然就和谐了。管好党员队伍。以党员年度记实制度、“3小时”主题党日制度为抓手,对党员队伍实行动态监测、常态指导,量化考评,完善党员日常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无职党员履行岗位职责,为全村26名无职党员分别设立了政策宣传岗、环境卫生岗、治安调解岗、党务财务监督岗、民意收集岗、文明新风岗等岗位,明确了岗位的相关职责要求,使无职党员“无职而有位、有位而有为”,引导党员强党性、尽职责、作贡献,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培育后备力量。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持续建强党的组织,王洪江考察选拔了一批后备人才补充到村里各个岗位锻炼培养,并突出党建业务、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实用技术、惠农政策等重点,每年对村级后备人才进行培训培养。目前,雷官庄党支部后备人才库已吸收退役军人2名、就业创业服务专员1名,形成了年轻化的人才梯度培养机制。
社区的“勤务员”,群众的“贴心人”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王洪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以前的雷官庄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每到雨天内涝严重,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2014年,为彻底改变村庄落后面貌,结合土地增减挂项目,在王洪江的带领下,雷官庄村计划实施整村搬迁。他深知搬迁工作难度大、事项杂,便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分组深入开展户户到调查摸底,扎实的前期工作促成了整村搬迁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在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小区气氛和谐。村集体每年投资约15万元为村民免费供暖,为80岁以上老人及拥军优属发放福利7000余元,为新出生人口提供补贴8万余元,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细化乡村管理,真情服务群众。村里建立了社区、基础网格、街巷三级网格体系。每个基础网格配备“一格四员”,60个街巷均由无职党员兼任巷长,实行包党建、包稳定、包调解、包环卫、包安全等“九包”责任制。今年以来,网格员共为群众办理事项187条,解决民生诉求67件,调解矛盾纠纷17起,无一起形成信访案件激化上行,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矛盾不出村”。着眼于方便群众,村里每月都要组织村干部、会计、计生专职主任在便民服务大厅轮流坐班,为群众提供物业管理、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并为群众代办水电费收缴、医保、养老保险等民生事项,让群众不需要去镇到县跑腿,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市民一样的便民服务。丰富活动载体,提升文明素养。着眼于群众文明素养提升,建设文化广场,成立广场舞队,开展文明楼道、美在农家、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135万元建成全县第一个地宫式公益性公墓,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可容纳骨灰盒2160个。目前全村上下形成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经济的“领头雁”,群众的“引路人”
“搞好产业发展,带领乡亲致富是我们工作的头等大事。”王洪江经常对村干部这样说。围绕村民的钱袋子,他深入思考如何将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大力发展红薯产业,破解群众致富难题。2009年在县农业部门的帮助下,王洪江多次去徐州红薯科研所考察学习,引进苏薯8号等良种并推广种植,投资12万元建成存储量3万多斤的直通式红薯窖20个,并在全村推广,目前雷官庄村的红薯窖达到800多个,最大的具备50万斤的贮存能力,年贮存量2000多万斤,探索出一条“地上种红薯,地下存红薯;反季节销售,稳步增产增收”的路子,集中建成380多亩红薯产业育苗基地,形成红薯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年产红薯1000万斤、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由党支部牵头、村集体土地入股、村集体成员自愿参股,筹措资金10万余元成立鸿远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扶贫服务站,把党支部与红薯产业协会、经销合作社、红薯生产基地、科研院所紧密结合,成为红薯种植技术的交流平台、市场销售信息的中转站。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针对村里道路不畅通和引水、蓄水两大难题,王洪江抓住第一书记到村任职的机遇,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整修道路10多公里,建塘坝1处、打大口井5眼,整理土地800余亩,彻底解决了畅通道路和引水蓄水两大难题,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了根本改善。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化解集体增收困局。全面清理村内空闲地,实行有序的土地流转,将村集体土地盘活。通过流转小蒙山山场、整体发包拆迁腾空土地,村集体每年增收40万元。大力引进光伏扶贫项目,2017年争取专项扶贫资金30余万元,每年实现收益2万余元,惠及15户、20多人。
行动承载梦想,责任成就精彩,王洪江用他坚实的足迹,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党员的人生赞歌。(中共临沭县委组织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