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市临沭县玉山镇营子村,有这样一个人,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和全村党员群众一道,将昔日贫穷落后的营子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模范村,先后获得“沂蒙先锋共产党员”“振兴临沭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他就是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张超。张超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年被纳入首批专业化管理,在他的带领下,营子村先后获得“县级文明村”“平安临沭建设先进村居”“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加强班子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011年3月,在外从事物流运输工作的张超在党员群众的支持下,回村担任营子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两委”干部宗族派系分化,工作相互拆台等问题,他深知抓班子、带队伍的重要性,决心把村“两委”干部拧成一股绳。一是不偏不倚,立下做事规矩。他坚持村内大事小事都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办事原则,处理事情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哪怕是自家大伯让他“想办法”办理低保,都被他毅然拒绝,为村“两委”干部立下了规矩,在全村作出了榜样,肃清了以往各怀私心、攀亲戚、走后门的歪风邪气。二是推心置腹,化解宗族矛盾。面对村“两委”干部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他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采取拉家常的方式,逐一登门走访进行谈心,了解矛盾根本所在,积极协调淡化宗族间的矛盾纠纷,强化集体意识,逐步消除隔阂。三是取长补短,明确职责分工。为进一步提升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使村居发展步入“快车道”,张超根据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特点进行重新分工,按照党建、综治、民生等模块划分责任,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经过一段时间磨合,营子村党支部核心作用明显加强,一支战斗力强、凝聚力强,群众信任、团结向上优秀班子逐步形成,为村居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宗旨意识,推动社区改造升级
为推动村庄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打造美丽宜居新乡村,党支部书记张超利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走访,广纳民意,将全村400多户走了个遍,把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返潮、墙体变形等质量问题和环境维护、后期管理等居住问题铭记于心,记录在案多次商量研究。
在面对上级出台土地增减挂政策时,他果断出击,第一时间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商讨研究实施旧村改造。村内很多村民因为生活习惯,不愿进行改造;很多老人也考虑到自己年龄大了,上楼困难也持反对意见。面对困境,张超没有退缩,他一边再次挨家挨户的进行解释疏导,向村民说明进行社区改造的发展潜力,一边和施工方连夜商讨规划建设老年房来化解老年人上楼难的问题。为了不耽误社区改造进度,消除群众心中的顾虑。他又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干部率先行动,第一时间从旧房屋中搬离;同时发动亲属朋友积极响应,加入社区改造的行动中。正是因为他苦口婆心做工作,以身作则做典范,一心为民求发展,最终全体党员群众一致通过了实施旧村改造,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社区改造的浪潮中。现在的营子村已成功规划建设高标准居民楼10栋、老年房90户,不仅社区进行“五化”(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净化)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还新建了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事、支部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同时,为了关爱老年人和困难户生活,张超又带领党支部成立志愿服务队,经常性为他们打扫卫生,收拾家务,营造出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
盘活集体经济,促发展保增收
做到了村民办事舒心,保障了村民住的放心,党支部书记张超又将精力投入到村庄经济发展上。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张超积极协调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将原来茶叶种植面积由120亩扩展到500亩;通过重组、兼并的形式,整合原有的四家小茶厂合成一家规模企业,注册商标,形成品牌效应,将茶叶利润由每斤八十元提高到一百至两百元。突破发展现代农业。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他带领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投资102万元建成蔬果大棚17座,每个蔬菜棚年产值达到5万余元,实现项目年可产优质果蔬30万公斤,并远销临沂、连云港等大型超市。提档升级特色茶业。在乡村振兴服务队的支持下,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80万元,对村集体100余亩老茶园进行提档升级,实现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投入资金600万元在邻村新发展高标准生态茶园300亩,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分红10万元。完善保障基础设施。他筹集资金120万元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投资50万元修建了长约1.5公里生产路,投资70余万元硬化了5000平方米户户通道路;为改善生产用水难的现状,他积极争取中央抗旱资金22万元修缮加固村内大口井1眼,极大方便了村民农业抗旱灌溉,及时解决了天旱农业生产灌溉群众用水难的问题。
打造特色文化,引领时代风尚
随着村居的快速发展,“家乡归属,文化育人”的发展理念就像一颗种子在党支部书记张超的心里扎根发芽。曾经的营子村作为知青点创造了“远学大寨,近学营子”的知青文化,如今为焕发知青文化的新时代气息,他与省乡村振兴服务队一道,争取上级资金850万元打造知青文化体验园,建设知青博物馆1处,投资47余万元建设600米复古青石路,逐步打造出营子村特有的知青文化旅游品牌。利用暑期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之际,让文化“上墙”“入心”,绘制15面文化墙,让承载着“仁、义、礼、智、信、孝、民主、民生、民意、阖家欢乐”的文化墙面跃然于村民眼前,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建成存书1000余册的乡村书屋“思源堂”,为群众免费开放;配套建设文化大舞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建成红白理事会场所,方便群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形成移风易俗新风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张超深知自身肩负的重担,明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同时他也坚信,在全体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营子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绚丽。(中共临沭县委组织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