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时的情景。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曾经遭遇了数次困难时期,都是通过精打细算,想方设法过“紧日子”,顺利渡过难关,并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优良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土地革命时期:党员干部带头省吃俭用并广泛开展节省运动
土地革命时期,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出现严重的物资匮乏,导致军民生活极其困难。为应对危机,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自愿地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同时还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节省运动,以充裕革命经费、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封锁。
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省吃俭用,厉行节约。毛泽东同志当时只有一床连棉花带布不到三斤半的旧棉被,晚上睡觉用禾草做枕头,衣服只有两套,而且还打了很多补丁。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中央苏区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都是一双草鞋、一顶雨笠。过“紧日子”,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当时党员干部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筹集军事经费,党和中央苏区政府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口号,在中央苏区群众及苏维埃机关团体中开展节省运动,全力以赴支持在前线作战的红军官兵。
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布《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实行节俭经济运动》的通令,要求各地方政府必须尽量减少预算、杂费、特费等,牢固树立节俭一文钱即是对革命工作有一分帮助的观念。同年7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指出:各级苏维埃政府要领导群众团体做节省一切开支以充裕战争经费的运动,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
1933年12月,当时的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号召全中央苏区的工农群众共同开展节省运动。该报提出,开展群众性“每天节省一个铜片”的持久竞赛、不进馆子不吃小食、节省办公费百分之三十、普遍建立节省箱等节省规约。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呼吁:“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
1934年3月,《红色中华》号召全体苏维埃工作人员及各学校,“节省每一个铜板”来帮助战争,同年4月至7月四个月内节省80万元经费。该报还提出,政府工作人员每人每日节省二两米;裁减非必要人员;分了田的工作人员自备伙食一个月;减省国家企业工作人员的津贴;节省办公费及用品;后方军事机关尽量减少浮支等。1934年3月2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也要求中央苏区工作人员自带伙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回家背米去机关吃。闽西有一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穿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中央苏区干部访贫问苦、节约奉公的动人形象。
中央苏区的节省运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绩。统计显示,中央各部门1934年4—7月的开支总和比2月份减少625876元,节省款项共计87896.208元。这只是金库收到的数字,实际节省的数目远不止这些。中央各部门不仅完成了四个月节省80万元的目标,而且还比计划数超过近一倍即130万元以上。善于过“紧日子”逐渐成为中央苏区军民的一种工作方式和习惯。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开展节约运动并实施精兵简政
抗战时期,尤其是1940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处在最艰苦的时期,财政发生严重困难。因此,党员干部群众厉行节约,过“紧日子”,齐心协力渡难关。毛泽东同志居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同志睡土炕,彭德怀同志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同志戴着用线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
陕甘宁边区还积极开展大规模的节约运动。1942年10月,陕甘宁边区号召党政军民学全体动员,厉行节约,养成爱惜公物的习惯与切实朴素的作风,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连队设立组织节约委员,互相勉励,互相督促。在机关、学校中开展严格的节约运动,包括:确定编制后非经上级允许,不增加人员马匹;极力减少客饭与招待;减少杂务人员与马匹的使用;爱惜公物,严格落实个人与集体订的节省文具灯油的公约等。面对陕甘宁边区遭遇的困境,开始推行群众性的节约运动,并且还创造性提出选任节约委员和订立节省公约等方式。
此外,中共中央还决定实施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节省民力,解决“鱼大水少”的矛盾。1942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提出:克服今后物质困难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
陕甘宁边区最先制定了机构和人员精简的具体政策。1943年2月实施的《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提出,边府所属吃公粮的人员尚有11500名,这次精简决定减至7500名,即减去35%。同时还规定:取消应该取消的空头机关,合并应该合并的机关,紧缩应该紧缩的机关;取消视察室及与此类似的机关;设立合署办公机关,统一秘书工作和总务工作;因职设人,不因人设职,并提倡一人能做几人的事。
与此同时,党的中央机关也进行了调整和精简。1943年3月通过的《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党务研究室、政治研究室、中央研究院一部分、图书材料室合并成短小精干的中央研究局。为了集中统一各地民众运动,还将职工运动委员会、妇女运动委员会、青年运动委员会合并成中央民运工作委员会,下设职工、农民、青年、妇女四个组,每组三四人。
其他抗日根据地也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因而大大降低了财政支出,提升了工作人员的素质及工作效率,同时减轻了人民负担。各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从1941年底开始,至1943年底基本结束。
实施精兵简政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陕甘宁边区直属机关从35个减到22个,人员由469人减到279人。晋冀鲁豫边区总部直属队在紧缩后,只留下原有人员的4%,其余的96%用以充实基层或是回到生产第一线。边区政府机关在紧缩后,精简人员48%,节省经费46%。太行区三次简政后,比原来减少12320人,占原有人数的一半。因此,太行区1944年的公粮比1941年也减征了近一半,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