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老年大学紧紧围绕中心大局、聚焦主责主业,致力“文化养老”“教育养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破解“办学方向”“一座难求”“走出去”等阻碍全市老年教育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受到了全市广大老年学员的普遍赞誉和充分肯定,学校多次被云南省委老干部局、省老年大学协会评为“先进教育单位”,荣获全国、全省“敬老文明号”称号。
破解“办学方向”难题,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始终坚持好“政治立校”这个根本,将政治思想教育贯穿办学全过程。针对老年学员党员多、学习周期长的实际,秉持“党员在哪里,活动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的原则,通过临时党支部进班级、进艺术团、支部书记与班长“一肩挑”等方式,以党组织建设来带动学员党员开展活动,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积极发挥市委老干部党校的培训教育职能,注重在发挥老干部党校作用上下功夫,通过开展课前思想政治教育10分钟、乌蒙银发大讲坛、专题辅导学习、老干部读书班等形式,让学校学员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形势,强化党性教育,提高党员政治素养。
破解“载体创新”难题,让教学质量“优”起来
一是建成市老年大学心理咨询室、创建市图书馆老干部活动中心分馆、建立学员微信群、组建艺术团体协会,打造系列文化精品等,完善服务制度,加强规范管理,扎实推进“文化养老”工程,不断满足老干部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传承民族文化,依托昭通清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了地方武术研习专业,利用昭通传统戏曲文化,开设了京剧班。先后开设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彭家拳、邹家拳、蛋壳画。三是秉承“聘请地方名家、名师”的原则,依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非遗传承人、地方名人名家的强大师资力量,建设以书画、地方武术为主的品牌课程,着力打造高品质教学。
破解“一座难求”难题,让教育活动阵地“多”起来
一是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自2005年12月昭通市第一所老年大学创办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先后启动3次学习活动阵地建设和投入,累计投入资金8500余万元,建有各级老年大学12所,建有各级老干部活动中心(室)142个,有在校注册学员8600多人,并依托社区、协会为补充,使经常性参加学习的老同志达1.95万人。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辟第二课堂,扩大老年教育影响。在昭阳区、大关县、盐津县、威信县建立教学点、村村级老年大学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医养学”模式,在昭通区旧圃镇康态老年公寓开办了集医、养、学一体的分校。同时将建设一批“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与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建成威信县易地搬迁安置点龙溪社区老年大学分校、绥江县兆佳坝易地搬迁安置点老年教学点,有效丰富和满足易地搬迁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老年人搬得出、稳得住,融入城市生活。三是成立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全市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全市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到2021年,在现有的基础上,新建立71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408个村(社区)老年大学学习点、通过各种方式经常性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16万人目标任务,整合资金50万元,在全市打造50个老年教育分校、学习示范点。
破解“走出去”难题,让互联网+“动”起来
一是市老年大学启动5G智慧校园平台建设,以5G技术为驱动,打造管理云、数字云、安全云“三朵云”,涵盖远程教育、党建、报名、管理校园安全等。二是依托电视端与互联网端,打造了“昭通市老年大学线上课堂”“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网上老年大学平台”,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将老年教育搬上了电视平台,学员可以足不出户在家观看直播教学和精品课程,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造“昭通市老年大学”特色品牌提供了良好的窗口。目前共录制红色教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书画等精品课程30余个。
破解“学用结合”难题,让正能量活动“传”起来
积极为学员贡献社会搭建平台,重视第二课堂,形成了举办重大节日、纪念日系列活动、学员成果展、校运会等活动机制,每年举行老干部“庆七一、庆国庆、迎重阳”等联谊活动,同时将学习教育与引导学员发挥“正能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送文化、送科技下乡”、开展“感恩思进”宣讲等正能量活动,使更多的老同志走出来、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实现了以活动提活力,以活力增添社会“正能量”的良好局面。每年在全市举办各类正能量活动30余场,5000余学员参与到各类“正能量”活动。
文|昭通市委老干部局 王韦皓 张睿
图|昭通市委老干部局 张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