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汾社区党员干部在榕树头下倾听群众诉求和建议。
党组织联系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米”持续畅通,群众有呼必应、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充实加强,问题发生在社区、协调在街道、解决在部门正成为万江的常态。
万江街道将今年定为基层党建大力提升年,以基层党建“双标工程”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力争以点的示范带动全局的规范,全力打好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战,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榕树头下听民声▶▶全街推广“有困难,找书记”党建品牌
对于东莞人而言,榕树绝不只是遮荫的植物,榕树头下也是群众议事、聚集话家常的地方。
在万江大汾社区,便有一位“榕树头”下办公的书记。何淦辉在基层工作23年,担任大汾社区党工委书记11年,“有困难,找书记”已成为大汾社区村民的共识。
三年前,年近七旬身患残疾的何叔曾一度日子颇为窘迫。全家居住在一间仅40平方米的一层旧瓦房,儿女三人,小儿子因故在家待业,半年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此,何叔特意找到何淦辉,希望能解决小儿子的工作问题。
经过多方协调与走访调查,最终帮助何叔儿子在社区辖内企业就业,还为其申请了住房困难补助。如今,何叔家已建成一间总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房。
2012年,大汾社区获“东莞市特色党建示范区”称号,2019年成功创建基层党建“双标工程”示范点。“有困难,找书记”成为了大汾独具特色的党建品牌。
秉承在“榕树头下听政”的传统,结合水乡居民对龙舟棚的特殊情怀,近年来,何淦辉将这一形式延伸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增设的“龙船棚”,并将每周二设为“倾听群众心声日”。
小到资助困难务工人员返乡,大到疫情期间村民大动员、缓解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用工短缺问题……每周这一时间,“龙船棚”下就会聚集不少来访群众,何淦辉与党员干部们一起倾听群众诉求建议,帮助群众解决大小难题。截至目前,已接待群众共计182批次,解决问题127个。
此外,在党群服务中心周边的多处宣传栏,书记热线、办公电话和电子邮箱向村民公开,做到24小时接受群众的诉求,2019年全年受理诉求26宗。
大汾社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成为了万江街道乃至市级示范点建设的优秀样本。
2020年,万江街道总结推广大汾社区做法,设立专项奖补资金总额200万元推广社区“双标工程”建设,在其基础上新增了新和社区、谷涌社区、滘联社区和新城社区“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4个“双标工程”示范点,探索总结、归纳提炼,并全面推广“有困难,找书记”品牌工作模式。
从“挖掘、选树、培育”入手,大力推进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基层党建特色新服务,滘联社区“厚德滘联、惠从党来”、新和社区“新心领航、和合共建”等党建特色品牌,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此外,当前万江正加快工作进度与步伐,确保“有困难,找书记”品牌在全街道30个社区实现全覆盖。
重塑水乡▶▶红色基因引领乡村振兴
“卜筑蓬蒿一径斜,池塘新绿映窗纱。蒲团坐到忘机处,不觉春风度落花。”南明抗清英雄、万江人张家玉诗作《卜居》中描写的蒲团是由东莞本土特色植物蒲草编织而成的圆形坐垫。如今东莞境内仅剩的一处蒲草池塘就位于万江滘联社区东堤路正丫湾的万江生态湿地公园。
沿着东堤路的河岸线,一路串起洲头顶、罗汉松公园、起龙广场、游龙大街、芳草园、筱园问竹等十余个景观,这里就是谷涌·滘联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的一条特色大道。
从百年古村到如今的活力水乡,滘联社区抢抓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政策机遇,以红色传承为魂,以产业振兴为基,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自2015年以来,滘联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针对辖区整体脏、乱、差以及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公共设施体系缺乏、乡村规划凌乱、乡村整体面貌落后等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升级整治修复工程。
2019年12月,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建设基本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改造沿江河堤,保护生态湿地,完善乡村公共配套,滘联充分挖掘、利用滘联水乡特有的人文、古树、古村等元素进行活化、改造和点缀,大力培育、传承本土文化及自有特色文化。打造起龙广场、芳草园、承德讲堂、五水归一等文化阵地,龙狮驿站、创忆农场、人才村中医药生物科技等产业相继振兴。
与此同时,滘联坚持党建引领,创新社会治理实干的力度、服务的态度、社区的温度,全力构建“厚德滘联、惠从党来”党建工作新品牌,提升服务群众硬实力。
5年间,社区扶贫济困办、文化办公室设置6个帮扶项目,包括房屋救助、居家设施完善、大病救助、困境儿童帮扶、公益慰问、传统文化思想教育,至今已帮助近80个家庭,帮扶人数超300人,解决30多人的住房问题、60多人的就业问题,帮扶资金200余万元。
2017年5月,滘联社区长者饭堂正式开张。每天为社区内孤寡老人、行动不便人士送餐到家;成立以社区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厚德志愿服务队,打造出一支服务类型多样、发挥作用明显的红色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伍,两年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多场,合计帮扶资金20多万元,营造出和谐友爱的社区氛围。
亮身份作表率▶▶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
老党员是党的宝贵财富。针对社区老党员行动不便等难题,滘联社区就近打造了一个方便社区党员学习、活动的党性教育平台,使老党员在社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位于正丫村的老党员分教点于6月底投入使用,活动空间、图文并茂的乡村振兴历程、党史展示,使这里成为一个教育阵地,为党员开辟了一个学习、讨论的空间,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
2019年,万江街道为全体党员统一制作“党员户”标牌,印上党群服务中心二维码,贴挂在其住宅或工作的商铺门口,以此全面推动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作表率,将守初心、担使命融入日常。
万江将驻点联系群众工作与“党员户”有机结合,以驻点片区为单位,将驻点团队成员、片区内党员统筹起来,围绕不同时期重点任务,协同开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
据统计,在持续推进驻点联系群众工作方面,驻点团队2019年走访群众约3.5万户,走访工商个体户和企业约1.2万户,收集意见建议和问题诉求2890多条,办结率达100%。
2020年以来,万江各驻点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干部锤炼工作已融入到驻点走访中。
鲜明的红色旗帜不仅飘扬在党员干部中,党群大联合、上下大联动的协同善治正逐渐成为万江基层主色调。
疫情发生以来,万江各党组织党员主动承担外来人员体温测量和配送物资等工作,在广大党员奋勇争先热情的感召下,各单位先后有近20余名同志在疫情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广大党员也积极响应号召,自愿捐款支持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共收到4995名党员53万余元捐款,党员捐款比例高达95%。
围绕街道中心工作、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基层治理、“头雁工程”等工作部署,万江持续推动街道党校建设,通过“善治学堂”、街道党校等平台,每年对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全员轮训。按照1:2比例配备58名社区书记后备干部。
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40名社区“两委”后备干部,并通过“2+1列席制”“导师+辅导员制”、部门跟岗学习、集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两委”后备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实操水平,进一步选拔4名两委后备干部进入社区党工委班子,充实基层工作力量。
■特写
长者饭堂:让村民老有所依
清晨6时多,天蒙蒙亮,70多岁的赵婆婆已经出门,步行10余分钟来到滘联正丫村的长者饭堂,开始每日例行的工作——备菜、炒菜。在这里,和她一样年过花甲的“工作人员”还有11人。
2017年5月,滘联社区长者饭堂正式开张。这一面积250平方米、可容纳用餐人数80多人的饭堂,建设总投入50多万元,款项来源于企业、党员干部、乡贤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每天,饭堂为社区内孤寡老人、行动不便人士免费提供素食午餐,对于身体不便的村民送餐到家,每日累计供餐近200人次。
这样的工作,这个“白发天团”坚持了三年多。每天早晨,12位婆婆按分工进行备餐:一人负责煮饭,三四人负责洗菜切菜,两人负责炒菜,还有人负责煲汤……虽然已经满头白发,有的婆婆还行动比较缓慢,但她们的手头功夫毫不含糊。约莫10时,200人的饭菜已全部准备就绪。
接下来是分餐,由于疫情期间取消了堂食,婆婆们需要把大量的饭菜与汤分装到近100位需送餐的村民的饭盒中。于是在厨房外的长桌上,“流水线”工作开始了。豆角、南瓜、油麦菜、米饭、汤……婆婆们排成两列同时工作,仅40分钟就全部分装完成。
差不多同时,负责送餐的袁阿姨进门了,在这个人均年龄超过70岁的店里,50多岁的她是“小年轻”。“我每天负责送两条村、大概是26人的餐,其中有一户残疾老人家里要送到家门口。”袁阿姨一边说一边检查饭盒是否拧紧、饭盒上名字是否放错位置。
袁阿姨骑着摩托车出门送餐后不久,李店长用三轮机动车满载着新鲜蔬菜回来了,刚结束分餐的婆婆们上前逐袋拎回厨房的大冰箱里。“你别看她们都80多岁了,身体很好的!”李店长介绍说,其中一位82岁的洪婆婆是去年参与进来的志愿者,她原本仅走路就非常困难,但过来几个月后,跳健康操都有劲多了。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婆婆不仅是为大家服务,其实她们本身也是这个食堂的受益者,这个食堂给予了这些老人归属感,同样也在劳动中调节了心态与身体的健康。
11时30分左右,记者见到了拿着空饭盒前来取餐的莫婆婆。今年81岁的独居的她,已经来长者饭堂用餐两年多。“家里就一个人,身体也不方便做饭,过来吃饭还能结识几个朋友,很开心的。”她笑着说道。
这时,店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老人们在餐桌前有序地排起队伍,依次打饭并放进小袋子里,面带笑容地离开,有些老人趁着排队的闲暇与好友谈天说地、话家常。
12时许,十多位婆婆才分完所有的餐,围坐在一起吃饭,伴着电视机里断断续续的悠扬老曲,有说有笑享受午餐……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