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热点透视

用心用情答好驻村答卷

2020-09-12 作者:佚名 来源: 昆仑网

  九月,走进拜城县赛里木镇拉帕村,村道两旁绿树成荫,庭院蔬果鲜翠欲滴,棚圈牛羊膘肥体壮,果园核桃硕果累累……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驻村工作队坚持带强班子、为民解忧、助农增收,将一件件实事好事办进群众心坎里,受到一致称赞。

  

  

  结对帮带激发活力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驻村伊始,村党支部凝聚力不强,村干部服务群众热情不高、国语水平有限,制约了村党支部为民服务和带民致富能力。

  

  

  工作队对症下药,按照《党章》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常态化、规范化开展组织生活,促进党组织各项工作规范运行和落实,同时,落实“1+1+N”帮带措施,1名工作队员结对帮带1名村干部和3至4名党员,通过解读政策理论、教授国语和计算机操作,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工作能力和国语水平。为压实帮带责任,工作队员与村干部签订帮带责任书,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捆绑考核,压实帮带责任,提升帮带效果。

  

  

  

  资料图

  

  

  “以前我不会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每次查找信息都十分困难,在工作队员姆耶斯尔·努尔麦麦提的帮带下,我学会了常用办公软件,现在查找信息、统计数据,就是分分钟的事。”扶贫专干阿娜尔古丽·阿布力孜自豪地说。

  

  

  为激发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工作队每月通过对工作完成情况的自评、互评、上级反馈等方式对成绩突出的村干部进行大会表彰,成绩靠后的进行谈心、建议,将月考核成绩纳入村干部年终考核内容,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干事热情。

  

  

  工作队还注重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先后选派3名村干部参加县、镇两级业务技能培训,鼓励2名村干部通过自学考试提升学历水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9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培养村级储备后备力量7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25人,发展对象4人。

  

  

  法律援助暖民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工作队的办公室内,悬挂着“司法救助解民忧思,雪中送炭恩重如山”“司法救助送温暖,为民解忧人人颂”两面鲜艳的锦旗,表达着村民对工作队的感激之情。

  

  

  驻村以来,工作队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将法律知识普及进村,将法律援助送进门,切实解决村民对法律知识不了解、不会用的问题。利用周一升国旗仪式、入户走访等时机深入村民庭院、田间地头开展法律宣讲50余场次,宣传讲解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涉法涉诉问题,提高村民遵法守法意识。

  

  

  村民热比亚木·阿尤甫与丈夫曾在库尔勒市某企业务工,2017年两人因家中有事返回村里,但企业仍拖欠两人2.6万元工资迟迟未支付,两人多次联系依然未能要回工资。工作队了解情况后,联系相关单位,协调找到该企业负责人,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法律政策讲解让该负责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三天内便付清了拖欠的工资。

  

  

  同时,工作队还将此类的法律维权案件集中收集起来,在村里开设法律小课堂,以案说法,对村民进行劳动法宣讲,提高村民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截至目前,工作队累计为村民调解各类民事纠纷100余件,解答法律咨询10次,为村民追回欠款5万余元,协调解决5起共涉及12万元的保险赔偿纠纷。

  

  

  就业创业鼓起口袋

  

  

  身有一技长,就业不慌张。拉帕村人多地少,大多数村民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少,成为增收致富的瓶颈。

  

  

  工作队把转移就业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方式,积极与县人社部门联系,对接用工单位,为全村7户贫困户8名劳动力争取到清洁工、护路员、服务员等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3000元。同时,工作队还联系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多个商超、餐饮行业、用工企业等,帮助235名村民争取就业岗位,实现稳定就业。

  

  

  

  资料图

  

  

  “工作队介绍我到乌鲁木齐市一家餐厅打工,每月有2700元收入,还包吃包住,我每个月都能给家里寄1500元钱,比在村里种地强多了。”玛利亚木·托合提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村民掌握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工作队利用农闲时节,邀请技术人员进村开展建筑、缝纫、餐饮等技能培训20余场次,先后培训村民1000余人次。

  

  

  工作队还争取派出单位7万元支持资金,同村“两委”协商,将村委会门前闲置的房屋改建为10余间门面房,以每月200元租金租给村民,开设打馕店、铁匠铺、小餐馆等店铺,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不但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增收,也满足了村民日常基本生活需求。

  

  

  贫困户阿布来提·阿不力孜家有4口人,靠微薄的土地种植收入维持生活,工作队鼓励他的妻子参加村里举办的餐饮技能培训班,培训合格后,在村里租下一间门面房,经营烧烤和家常饭生意,月均收入3000元,全家顺利脱贫。

  

  

  “把村民的需求当追求,让村民得到最大实惠,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俯下身子,干出群众满意成绩,才能答好驻村工作答卷。”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清河说。

  

  


原文链接:http://www.xjkunlun.cn/fmqhmsjmxzt/fhjzx/76647.htm
上一篇: 真心恒心化作一颗为民初心

下一篇: 用心弹奏艾吉克的幸福乐章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