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发展的龙里,求贤若渴;腾飞的龙里,海纳百川。
点击龙里经济社会发展图谱,人才工作精彩纷呈。随着龙里“人才强县”战略的纵深推进,人才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人才工作以“115”工作法蓬勃发展,实现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同频共振。
2019年全县1975名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测评再次位列全省县域第一方阵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大关,总量位列全州第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社消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项指标增速均位列全州第一。
“一个机制”做优政策造“沃土”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以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断推进全县人才体制机制优化,积极打造人才沃土和创新高地。
近年来,龙里县出台的《关于构建人才生态体系推进人才兴县战略的实施意见》,为龙里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龙里县人才服务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人才服务各项政策落实落地落细;《龙里县支持大学生在农村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黔中龙溪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人才高地建设若干措施(试行)》,围绕先导区集群产业,给予人才引进、培育、服务、管理一列政策支持;《龙里县人才联络服务机制》加强对人才的服务保障,建立起服务人才长效机制,全面解决人才服务保障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现已形成以宏观政策文件为统领、N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同时,把人才工作纳入组织工作年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人才工作月提示月通报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监督评价,完善人才工作述职评议机制,加大考核力度。
目前,全县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用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已形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龙里落地生根,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连续3年的人才发展综合指数在全省县域第一方阵22个县中排名第一。
“一个高地”围绕产业建“尖端”
汇聚各方优秀人才,围绕龙溪先导区集群产业,龙里县出台企业引才、用才、管才、服务人才配套政策17条,建成“三化”人才高地,加快黔中龙溪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先导区人才高地建设,实现建成内陆开放新高地、新兴产业孵化园、生态文明示范区、山地宜居样板城目标。
人才队伍“高端化”。通过政策、资金激励企业引进博士、硕士,支持以柔性方式聘请高级专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院士专家等,着力组建一批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为先导区服务。
人才开发“一体化”。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贵阳市人才合作交流,鼓励高层次人才以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创业等形式为先导区服务,实现人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人才服务“精细化”。通过提供住房保障、实行购房补贴、发放“服务绿卡”及落实“高管”奖补等形式“零距离”服务先导区人才,提升获得感,强化政治吸纳和政治管理,落实考核考评等奖惩机制,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目前,县城乡住建局已明确龙溪幸福安置小区、龙溪阳光安置小区暂未安置的安置房作为功能性人才公寓和高品质专家公寓,为先导区人才保障住房。
“五个环节”激发活力促“实效”
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紧扣“引、育、用、管、服”,集聚人才优势,全方位政策优势“为凤筑巢”,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在龙里,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日益浓厚。
“三个一批”多元“引”才。采取“刚柔并济”方式不断敞开引才大门。丰富招录、聘用、引进等方式,明确目标、严格标准、提高成效,并将“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作为柔性引才重要载体,不断优化引进人才结构,解决引的重视不够的问题。由人社部门牵头,利用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等各类平台,面向大学毕业生、基层工作人员公开招录一批。全县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共50个职位82人。在编制限额内聘用专业技术岗位人才,实行事后备案管理,引进的人才在未入编之前享受编制内人员的所有待遇。县医院、县中医院等已面向社会累计聘用各类紧缺人才121人。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教育局公开聘用幼儿园教师233人。开辟“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今年全县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5人,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到岗15人。由县科协牵头,建立“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通过提供顾问、兼职、讲学、咨询、科研等服务,引进院士到龙里工作。工作站成立以来,累计聘请了36名院士。
“三层培养”,万象“育”才。致治之要,以育为先。结合业务培训抓培育、依托人才基地抓培育、借力校企合作抓培育的“三层培养”,分层分类培养人才。业务培训“重点育”。依托“新时代大讲堂”、省、州、县培训班及省外平台优势资源等,开展优秀人才培训,重点加强产业人才、领域人才和治理人才的业务培训,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截至目前,已开展培训8期,受益700余人。人才基地“实用育”。县恒力源刺梨深加工人才基地成功申报贵州省第七批人才基地,投入180万开展基地硬件建设、人才招引和培育等工作,在刺梨产业基地着力培育刺梨种植、管护技能人才,着力培育刺梨加工、销售产业带头人,着力培育产品研发专业技术人才。校企结合“专业育”。县中职校已和县部分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对学生开展订单及项目对口培训,针对性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目前,共有35家企业开展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7家,企业顶岗实习644人次。
“三线历练”,务实“用”才。为确保做到人尽其才,龙里立足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脱贫攻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专业领域等一线需求,推进人才合理流动历练,精准用人。在脱贫攻坚一线历练。把人才向脱贫一线倾斜,把脱贫攻坚作为历练人才的主战场,今年以来增派脱贫攻坚一线作战力量780人,让人才在一线发挥、施展抱负、成长成才。在产业发展一线历练。充分发挥产业专家人才支撑作用,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效,通过将专家精准匹配到各贫困村产业链上,实现专家服务到村到组到户,到田间地头,到畜禽养殖场所,为村级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全县115名产业专家涉及14个产业,覆盖74个贫困村,累计服务村(社区)、安置点232个。在急难险重一线历练。统筹全县五类人才资源,根据专业所长,经验所向,定期分批次分类别选派到情况复杂、任务繁重、条件艰苦的征收拆迁、拆违控违、脱贫攻坚、抗灾救灾、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一线岗位加强实践锻炼。今年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有序排查组织全县有医疗卫生背景、医学常识的干部和社会志愿者472名,充实疫情防控一线工作力量,构筑群防群控坚固“防疫”堡垒。
“三项措施”,合理“管”才。针对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从构建和优化制度入手,全方位破除藩篱、畅通渠道,层层压紧压实人才发展责任。加强政治建设。强化党管人才工作理念,对人才加强理想信念、政治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持续加大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吸纳力度,加大在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优先推荐优秀人才为“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参与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建立考核机制。建立日常跟踪管理机制,定期摸排更新人才数据,探索人才效能评估考核机制,组织专家对人才(项目)效能进行评估考核,表现懈怠、推进缓慢的给予警告并限期整改,逾期达不到整改要求的给予处罚。完善奖惩办法。在跟踪管理和效能评估考核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人才,作为重要扶持对象,优先兑现各项奖励政策;对有违规违纪行为的,收回公寓、“服务绿卡”,暂停发放相应补贴。
“三层服务”,温暖“服”才。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拴心留人的先决条件。一直以来,龙里坚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广大人才在龙里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服务机制。对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及农村实用人才“五类人才”建立动态库,明确组织部、工信局、人社局、农工局、教育局、卫健局等对口部门联系服务工作机制,确保每一类人才都能感受到组织关怀。建立联络制度。出台《龙里县人才联络服务机制》,建立县领导、部领导、责任单位及联络员联络服务制度,通过日常联络、定期走访等方式,着力解决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年以来,为全县530名各类人才发放2019年度“一资三补”197.2万元,发放人才绿卡141张。注重精神服务。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专家人才,及时选树典型并推荐表彰,不断增强龙里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挖掘培树典型15人,有效营造了全县尊才、重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随着一项项人才工作举措的推进,龙里“人才强县”和音已然呈现,各类人才正把自己的智慧转化为龙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创新的雄浑之力,奏响建设龙里跨越发展的宏伟乐章。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