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除了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要保证长效脱贫、稳定脱贫,如果扶贫队伍和扶贫干部在摘帽后就撤退,脱贫攻坚的成果就有可能打折扣。因此,无论摘帽以前还是摘帽以后,帮扶干部的心劲都不能松。扶贫干部要在“摘帽”之后坚守岗位,保持工作连续性,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同时,要抓好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志愿者等队伍,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确保有长期坚守阵地的团队。
村干部是脱贫攻坚“中坚力量”。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让有能力的村干部走上前台,当好农村发展的“领头雁”,这样才能发动好群众参与,才能让脱贫攻坚的效果不断扩大,村民才能更快走上致富之路。一是把支书带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带领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外出培训、学习,请专家到村里传授技术,提高他们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二是把支书带优。针对村支部书记干事劲头不足等问题,堵塞制度漏洞,完善工作制度,规范议事程序,提升治理水平,提振村支部书记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三是把后备干部备好。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定期和不定期对村级后备干部总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将有文化、有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优秀青年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培养,帮助他们提升脱贫攻坚的能力,培养带领群众攻坚拔寨的信念。
党员要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带好党员队伍。党员是支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展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坚持因户施策、一户一策、“志智双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鼓励他们通过转移就业,稳定脱贫。二是把党员带好。在党员家庭牌匾,亮明身份,接受群众的评价和监督。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强化党员身份意识,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建立先锋超市,进一步激发党员争做先锋的动力。组建党员义工服务队和党员先锋模范队两个组织,定期开展服务活动,整理村貌、维修道路、疏通水渠、清扫积雪、结对帮扶。三是凝聚精气神,让队伍活起来。对党员实施量化积分管理,制订实施细则,及时兑现奖惩,解决党员管理松懈的问题。加强党员教育、组织党员到红色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教育,解决党员党性意识不强的问题。建立党员干部包片制度,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党群不亲的问题。开展“三讲三评”大讨论活动,激发党员队伍活力,解决党员不作为的问题,成为发展建设的“排头兵”。
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一是增强乡村本土人才服务家乡的自觉。宣传好昭阳经济发展规划、创业优惠政策、返乡创业项目和发展前景等,帮助乡村本土人才算好“亲情账”和“经济账”。激励其发扬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机制。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其返乡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比如,建立乡村本土人才资源库。针对外出人才分布散、查找难的实际,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工作组,开展在外乡村本土人才资源专项调查,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储备库。再如,建立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推进机制。分层次、分领域定期开展“在外人才故乡行”“家乡要脱贫、我能做些啥”等助推活动。二要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把扶持创业作为吸引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的重要手段,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各项扶贫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本土人才回流创业扶持计划,并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支持。三是建立健全乡村本土人才服务管理机制。要健全服务管理机制,为真正助力脱贫攻坚、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回流人才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安排专人担任联络员,帮助回流创业人员选准投资方向,并在创业咨询和项目策划等方面提供支持。再如,建立相应的表彰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乡村本土人才予以表彰奖励,推荐贡献较大的回流人才参加评先选优活动,使他们在事业发展上有前途、在社会上有影响,努力形成人才愿留下、想创业、创成业的良好氛围。
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鼓励和引导更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后续工作。一是打好小额贷款、保险扶持、电商扶贫等政策“组合拳”。二是要把培训培育更多致富带头人摆上重要位置,统筹抓好“选、育、带”三个环节,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共同致富。三是充分依托网络媒体打造正能量“网红”为当地特产“带货”。四是动员、组织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五是引导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深入参与脱贫攻坚。六是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
通讯员 曾思思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