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并深入阐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其蕴藏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一、深刻认识伟大抗疫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伟大抗疫精神孕育于中国精神,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了丰富内涵。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14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用举国之力共克时艰,铸就了世界上最为坚固的防线,这种力量的背后,既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又有强大的红色基因。
●伟大抗疫精神形成于全民抗疫斗争的壮阔实践,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提供了精神动力。
伟大抗疫精神,形成于这场疫情防控的壮阔实践之中,是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气概铸就的,也是为抗击疫情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为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有效防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精神动力。
●伟大抗疫精神体现了“中国之治”的鲜明特色,为接续创造“中国奇迹”增强了坚定信心。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同仇敌忾、攻坚克难、英勇奋战。
●伟大抗疫精神展示了中国的世界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大启示。
中国经过艰辛努力使得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后,面对全球疫情的恶化,又坦诚分享防控经验,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并向多个国家伸出援手,为世界疫情联防联控作出重要贡献。
二、准确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们要准确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
●准确把握“生命至上”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抗疫斗争的鲜明写照。
●准确理解“举国同心”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准确把握“舍生忘死”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各条战线的抗疫勇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
●准确把握“尊重科学”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疫情防控有赖于科学指导,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
●准确把握“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三、着力让伟大抗疫精神落地生根
伟大抗疫精神来之不易,我们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阐释、宣传推介和思想引导等方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正让其成为全民的思想共识,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力量。
●阐释好伟大抗疫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不断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其精神本身立意高远、内涵丰富而深邃,必须强化理论研究,深度阐释、挖掘好伟大抗疫精神。
●宣传好伟大抗疫精神。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传承好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进一步光大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丰富了红色基因的科学内涵,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必须世世代代驰而不息地传承下去。
●践行好伟大抗疫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践行好伟大抗疫精神,使之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力精神武器。
(原载《党课参考》2020年第19期)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