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羊场乡曾底坝村距离毕节市区有91.6公里,还有一半多的路程没通高速公路,蜿蜒盘旋的山路是刘亚进村驻村的必经之路。到了雨季和冬天,这条路更是危险难行,但这并没有阻挡刘亚前进的脚步,扶贫真情经由这条路流淌进了村子、汇入了人心。
刘亚(左)给群众送爱心物资
与贫困较量:老兵出征主战场
刘亚是一名退伍老兵,现在是毕节日报社周末特刊部副主任,2017年8月被单位选派到纳雍县羊场乡曾底坝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由此踏上了脱贫攻坚主战场,开始了一场和贫困的较量。
建基站、修水池、调整产业、扶贫济困、调解邻里纠纷……3年间,曾底坝村的发展刘亚一一参与。刘亚刚来的时候,该村的贫困发生率曾高达48.08%,后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如今该村贫困发生率基本实现清零。
这3年里,许多新进入毕节日报社的工作人员或许不知道刘亚是谁,然而,在曾底坝,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孩童,没有人不认识这个“山外来的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书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对于刘亚来说,“驻村书记”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称呼,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曾底坝,水倒流,种下谷子不低头”,这不仅是曾底坝村多年来流传的打油诗,也是曾底坝的真实写照。羊场乡作为全市18个极贫乡(镇)之一,曾底坝又是全县贫困发生率排名第五的极贫村。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57.65%;2017年,该村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8.08%,可以说是贫中之贫,全村大部分劳动力均外出务工,11个村民组有8个通信未覆盖。
因为责任在肩,所以干劲十足。扶贫是“苦差事”,帮老乡脱贫致富就是刘亚内心的使命。驻村第一天,刘亚便马不停蹄地开始入户走访调查。“穆家6口人、杨家2头牛、李家5亩地……”这些简简单单的情况便成了他笔记里的“第一章”。通过普访、召开群众会、党员会等方式,他熟悉掌握了曾底坝村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产业、劳动力、基础设施及贫困人口等实际情况。
“抓好产业发展,就抓住了扶贫工作的关键。村里团结了,就要赶紧解决‘穷’的问题。”循着这一思路,刘亚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子。他立足曾底坝产业发展现状,因户施策,积极谋划发展全村种植、养殖业,还帮助村里成立了纳雍县高海拔中药材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刘亚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多方协调争取资金用于改善曾底坝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这几年,村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种植花椒、辣椒、猕猴桃、白萝卜等。刘亚还把当地土鸡养殖作为曾底坝村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既为贫困户指点迷津、解疑释惑,又培养养殖能手。
同时,刘亚还积极通过单位帮助协调销路,为土鸡养殖良好发展保驾护航。产业的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打开了门路,2019年到2020年,村合作社就拿出16.5万元资金为全村群众分红。
刘亚(中)走访群众填写资料
村民眼里:“是书记,更是兄弟”
“只要我们把群众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放在心上,群众也会把我们放在心上。扶贫工作难,但只要把心贴近、情融进、共甘苦,就能打开局面。”这是刘亚的切身感受。
在村民眼里,刘亚不仅是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好书记,更是贴心人。
2019年8月,上坝组贫困户韩贤礼的女儿韩玉经过努力考取了贵州大学,然而,全家却一直为几千元的报名费用发愁。刘亚在了解情况后,一边安慰韩玉,一边想办法联系爱心人士,成功为其争取到韩氏家族和爱心企业的支持,帮助解决了近2万元的费用。
在一次走访中,刘亚得知该村弯子组村民穆其成在2014年上山劳作时,被折断的树枝伤了左眼,为了节省开支,没有前往医院就医,一拖便是5年,他的左眼视力也因此下降到0。于是,刘亚赶紧帮忙联系毕节有关医院的眼科专家,还亲自开车把穆其成送到医院治疗,并通过自己单位和医院的帮助,为其解决了手术所需的8670元费用。
新屋基组村民张永平提到刘亚也是感激不已,去年年底,刘亚到张永平家收合作医疗费,在宣传了相关政策后,张永平夫妇非常支持,当即表示要交费,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全家人怎么凑,也还差300元,看到张永平家不是不想交,而是的确有困难,刘亚便私人帮其垫交了300元。
采访中,村民们回顾着刘亚到来后的点点滴滴,有太多的感动。村民穆显远动情地说出了村里群众的心声:“他是我们的书记,更是我们的兄弟。”
依靠组织:打好脱贫攻坚战
刘亚知道,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第一书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紧紧依靠组织,依靠后盾单位,才能为群众做更多的事情。后盾单位毕节日报社党组也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大力支持刘亚的驻村工作,凡是帮扶村提出的困难,都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2017年的农村,手机基本普及。可在当时的曾底坝,由于不通信号,许多村民组村民买的手机也只能是个摆设,年轻人用网络交流,不管天多冷多晚,只能跑到最高的山巅寻找信号。信号不通严重阻碍着村民与外界的交流,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于是,初来乍到的刘亚赶紧拟写好报告后,与同单位的驻村干部李飞一道,多次往返于毕节、纳雍等地通信部门。最终,在单位的协调帮助下,2018年底,相关部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两座通信基站开工建设,2019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为后来曾底坝的“山货出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底坝村水资源丰富,全村群众的饮水不是问题,然而,部分村民组的水池年久失修,需要进行改造,为了解决这部分群众用水安全问题,刘亚向上级部门申请,协调到资金5万元,毕节日报社又帮助解决资金3万元,解决了海坝组左明辉等11户、弯子组王正发等6户、许家坪组左军武等6户、小麦地组穆显斌等11户的用水问题。
2017年以来,刘亚依靠后盾单位,争取和协调到曾底坝村的项目10余个,资金及项目折现共计320余万元。
对家人的愧疚:“成了心里厚厚的账”
“驻村不仅要人驻进去,更要把心驻进去。”这是刘亚写在日记本里的一句话。
刘亚的驻村工作一开始不被家人接受,妻子反对情绪尤其强烈:家里大女儿正读初二,小女儿出生才几个月,她自己在医院上班更是起早摸黑,家庭处境这般艰难,为何还要去大山里扶贫?
刘亚花了几天时间安抚了妻子,毅然来到曾底坝村,这一驻就是3年多。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刘亚的脚步遍布全村,经常吃不上饭,有时凑合一顿就过去了,几年下来,瘦了一大圈,妻子心疼得不行。
3年来,在曾底坝村每户贫困群众家里,都留有刘亚的联系方式,群众有事打电话,他总是有求必应。他开车送贫困群众做过慢性病鉴定,带着老人到银行取过养老金,帮残疾贫困群众去县里办过证件,接送过村里路程远的孩子上下学……然而,年迈的父母几次生病住院,他却没能陪在身旁;大女儿的高中班主任至今还不认识他……
3年来,刘亚先后四次获得纳雍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连续2年年终考核被评定为“优秀”。他说,驻村时,就怕妻子来电话,经常是想接又不敢接。想接,是想多和妻子聊聊家里的事;怕接,是唯恐家里出了什么事,自己又回不去。
这种对家人的愧疚,成了刘亚心里头一本厚厚的账。
“等这场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我一定多陪陪家人,把我这几年欠的账都还清。”这是刘亚最朴素的愿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