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干部风采

《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谷坪乡高武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刘伟男的扶贫故事:让每个高武人都有“金刚钻”

2020-11-12 作者:佚名 来源: 贵州党建云

  “当第一书记嘛,我来自农村,又有驻村经验,肯定能把任务完成好。”2018年4月,刘伟男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派到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谷坪乡高武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临走前,他信心满满。

  经过长途跋涉,刘伟男从北京来到了高武村,看到眼前的景象,他惊呆了。每一条沟里都堆满了垃圾,每一条路上都布满了牛屎,下一场雨,路上的泥水带着牛屎、垃圾肆意横流,一时之间,他不知如何下脚。刘伟男暗下决心,必须让这里变个模样,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一点一滴,树立全新风尚

  高武村是苗族聚居村,深藏于高山之中,闭塞落后,这里的村民从未听说过讲卫生这回事。要想改善村里的居住环境,就得做到人人讲卫生,怎么让大家转变观念,形成新习惯呢?

  每个夜晚,村民们都能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在村里跑步,一边跑一边捡垃圾,一捡就是一大袋子,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询问村支书:“这个小伙子是干啥的啊,怎么大半夜捡垃圾呢?不怕人笑话?”

  村支书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人家是在北京坐办公室的,千里迢迢来我们村里,为了我们捡起了垃圾,他都在捡,我们为什么不捡?于是,村支书叫上村主任,村主任叫上了其他党员干部,组成垃圾清理大队,每日在村里捡拾垃圾,集中处理。慢慢地,全村人都加入了捡垃圾大队,再也没有人乱丢垃圾,村里堆积了几十年的塑料袋不见了踪影。

  外部卫生搞起来了,村民家里的卫生也不能落下。刘伟男这个月给村民分发垃圾桶,让大家把垃圾扔到桶里;下个月给村民分发衣架,帮助村民把衣服都收拾起来;再过一个月就组织村民打扫房间卫生,保持屋内整洁……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习惯一个习惯更改,高武村的生活悄然改变。

  一砖一瓦,点燃干事热情

  扶贫扶志。“我来的时候,村里没有一个大学生,连读完高中的都是少数。一说要干点什么产业,这个不会,那个不愿意干,只想在家喝点酒,接点附近的活儿。”刘伟男决定要把党员干部和村民们的主动发展意识激发起来,让高武村所有人都动起来,学会一项技能。

  说干就干,就从村民自家厕所改造工程开始。

  砖怎么砌,厕所怎么修,瓦片怎么换,高武村的村民们由党员干部们带领着,一点一点从头开始学起。到后来,村民们在房屋透风漏雨改造中,主动开工,会拌浆的拌浆,能砌砖的砌砖,组团干活,合作完成。

  烂泥塘变成了篱笆环绕的荷花池,“牛屎”街变成了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一排排苗家吊脚楼修葺一新,一块块整齐美观的草坪环绕在房前屋后,刘伟男自豪地说:“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包括每一块石头的摆放,都是村民们自己完成的。”

  村民们在进步,党员干部们也没落下,组织调解、建立制度、项目对接等等事务都已熟稔,一系列工程开展下来,他们在村里的威信高了,自信心也更足了。“之前我们出去开会,嘴就像被粘住了一样,怎么都张不开,现在不一样了,腰杆一挺直,也能开口说两句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共产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村里不管有什么问题,都要冲到最前面去解决。

  一众传统木质吊脚楼中,有一栋砖瓦房,这是村里五保户石乃努老奶奶的居所,“能住在这么好的房子里,多亏了书记主任们。”

  几年前,六十多岁的石奶奶独居在一栋破旧的竹条房中,竹条间缝隙大得能穿过手指,屋顶的瓦片早就不堪使用,每个深秋寒冬,都是石奶奶最难熬的时候。刘伟男初见石奶奶,她哭着说,书记啊,我好冷啊,当时他心中一颤。

  盖新房!盖个好房!刘伟男带着高武的党员干部们开工了。为了把帮扶资金省下来买好料子,干部们亲自上阵,从打地基到盖瓦片,从室内装修到家电选购,全包全揽,工程进度一点也不慢。

  就这样,石奶奶住上了村里少见的单人“别墅”,每次看到刘伟男和村“两委”干部,她都会在嘴里念叨一大串祝福语,“祝你幸福,祝你爸爸妈妈幸福,祝你爷爷奶奶幸福……”

  一草一木,创出蓝色产业

  怎样让村民们都能挣大钱呢?

  高武村山地林地多,地形破碎,人多耕地少,人均不到5分地,传统大田种植很难发展。不过,这里人人都种着一点板蓝根,它的叶子就是苗家必用的染料蓝靛。

  刘伟男觉得种植板蓝根是个不错的路子。

  板蓝根能挣钱?高武村民们不相信。刘伟男带着村干部们到远近闻名的产业县丹寨县去考察学习,带回来成功经验,又找到贵州蓝之源生态有限公司对接好种植和销售等事宜。活生生的致富例子就在眼前,高武村民们跃跃欲试。

  一切准备就绪。今年年初,经乡党委批准,高武村在山上划出200亩土地,集中发展林下板蓝根种植。清理杂草,培育生土,浇水施肥,高武村民十户一组,干得热火朝天。一点一点,板蓝根长高了,成熟了。

  今年9月份,蓝之源公司来村里收蓝靛,每斤7毛钱,一次就收了蓝靛11万元,“到明年1月份,我们还能再收两次,预计每户都能增收6000元,明年土壤情况更好,收入准能再翻番。”村支书石明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除此之外,高武村还养起了良种乌鸡3000羽,发展油茶种植160亩,申请产业发展资金40万元入股从江洛贯百香果种植基地,各项产业逐一落地。

  刘伟男说:“我现在吃的是高武的米,喝的是高武的水,心里想的就是高武的事,我要让高武村每个人都能有所长。等我们这些驻村干部走了,村里的工作还是得有人接着干下去,党员干部手上有‘金刚钻’,村里的人才源源不断,我们的村子才能长久兴旺下去。”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cmsFront/contentFront/105000/11551020/1604888309822005.htm
上一篇: 用点滴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威宁县科协派驻中水镇瓦厂村...

下一篇: 金菊花开助脱贫 产业落地暖人心——我的扶贫故事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