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认真学习了2020年第21期《半月谈》上刊载的《迎检对上“标准答案”才保险?检查教条主义让基层叫苦》一文,其中“每周能吃几次肉”,回答“一周一次”不合格,必须回答“想吃就吃”才算通过……让作为基层干部的自己,感触颇深。
当前一些地方在下发各项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时,少则几十项,多则数百项。考核指标繁多,成了基层干部不能承受之重。加之由于一些考核内容刻板,指标重点不突出,重形式、轻内容,让基层干部觉得样样工作都是重点,样样工作都要督查考核,谁也不敢懈怠,只能对照“标准答案”硬着头皮干。长此以往,这种在检查中不看实际情况,只看能不能套得上“标准答案”的做法,将酿成考核“形式主义”。
笔者认为,督查检查考核本是为了促进各项任务按时按质完成,然而过多过滥,就成了典型的“形式主义”,与初衷背道而驰了。只有做到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设计考核指标,制定考核办法,考核中才能真正避免或减少形式主义。
在集中整治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常常会听到“为什么要天天开会?因为督查时要看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否则就认为领导不重视。为什么要频频发文?因为督查时要看文件资料痕迹情况,否则就认为工作未落实。”试想,面对上级的督查考核指挥棒,以及层层传导的压力责任,基层当然不敢有丝毫懈怠。但是考核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注重形式,这样不但工作落实不了,还让考核成了实打实的“形式主义”。
笔者认为,要坚决破除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就要让一字不错的“标准答案”变成客观公正的“多选答案”,让考核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首先,督查检查要重质量,轻数量。应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督查,并注意频次。对于同一项工作,可在年终进行部门联合考核,避免过多地惊扰基层,使得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有实质意义的工作中。其次,督查检查要重内容,轻形式。不能只看“面子”不看“里子”,不能还停留在坐在办公室听听汇报、看看台账、翻翻表格、收收总结,而要真正深入到基层,到群众当中调查走访,去听真声音、找真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是否真有所提高?老百姓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解决?这些内容才应该是我们督查考核的指标所需。再次,督查检查要重方法,轻花样。在检查考核中要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点机械教条,切忌搞花拳绣腿,做表面文章、门面工程。要用更接地气的办法和方式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切实提高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让考核指挥棒更加科学严谨。最后,督查检查要重根本,轻草率。要注重成效提升,突出过程考核,加强常态化了解,通过督查检查考核,及时精准地找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考核结果以偏概全、脱离实际,从根本上破除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
邱有昆(巧家县委组织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