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蔬菜主要病害防治》
病毒病
(一)为害症状
大白菜等叶菜类蔬菜感染病毒病后,受害幼苗心叶明脉、失绿,呈花叶或皱缩。成株受害后,叶片皱成团,硬而脆,植株矮化、畸形、不结球等。茄科及瓜类蔬菜受害叶片明显花叶,新叶变小,叶形细长狭窄,扭曲畸形,下部片卷缩,果实小而质劣,果面下陷不平等。
(二)发病规律
此病主要是蚜虫为传播媒介。高温干旱时,蚜虫带毒率高,有利于发病。
(三)防治技术
1.治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及时防治蚜虫,注意种子消毒、提高栽培技术,加强肥水管理。
2.治 药剂防治 可用 20%病毒 A 或 20%病毒 K500 倍液喷雾。
青枯病
(一)危害症状
该病是为害茄科蔬菜为主的细菌性病害。幼苗期不表现病害症状。成株后开始发病,症状表现为叶片萎蔫先从上部叶片开始,发病初始叶片中午萎蔫,傍晚、早上恢复正常,反复多次,萎蔫加剧,最后枯死,但植株仍为青色。病茎中、下部皮层粗糙,常长出不定根和不定芽,病茎维管束变黑褐色,但病株根部正常。
(二)发生规律
此病以土壤带菌为多。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尤以土温升高到 20℃以上易发此病。我市发病初期大棚在 4 月上旬,露地在 5 月上旬。雨天多,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高,发病急剧上升。此病与土壤酸碱度有关,PH 在 5.2 以下发病重,低畦积水发病重。
(三)防治技术
1.治 农业防治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沟高畦,调节土壤酸碱度。
2.治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或新植霉素 1500~2000 倍液,或铜制剂液喷根基部。
苗期猝倒病、立枯病
(一)危害症状
猝倒病、立枯病是茄科、葫芦科等蔬菜作物苗期的主要病害。猝倒病初发症状:幼苗茎部近地面处呈水渍状病斑,接着茎基部变黄褐色,溢缩成线状即猝倒,子叶凋萎死亡。高温高湿苗床内地面会长出一层灰白色棉絮状物菌丝体。立枯病发生在幼苗出土时或大苗,茎基部产生出水渍状椭圆形暗褐色病斑,早期病苗白天萎蔫,晚上恢复,2~3 天后病斑逐渐凹陷,扩大后绕茎一周收缩,造成植株幼苗死亡,但不倒伏,病部常有淡褐色蜘蛛网状霉,有时也会产生不明显的白色棉絮状霉层。
(二)发生规律
此病主要发病原因是播种过密,苗床淋水过大,特别是刚出苗时经常浇水,苗床温度变幅大,阴雨时间长,光照不足。
(三)防治技术
1.治 农业防治 合理稀播,播种后浇足底水,出苗转青前尽量不要浇水,催芽播种应先浇足底水再播种覆盖籽土不再浇水。夏季庶阴保湿,低温时盖膜保湿。
2.治 药剂防治 用 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500 倍拌种,或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苗床清毒;苗期用 30%恶霉灵水剂 600 倍液,或 72.2%霜霉威水剂 600 倍液对水喷雾。
霜霉病
(一)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黄瓜、西葫芦、南瓜等葫芦科蔬菜叶片,苗期发病,子叶上起初出现褪绿斑,逐渐呈黄色不规则形斑,潮湿时子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随着病情发展,子叶很快变黄、枯干。成株期发病,叶片上初现浅绿色水浸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转淡褐色,后期病斑汇合成片,全叶干枯,由叶缘向上卷缩,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上生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二)发生规律
病菌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气温 16~20℃,叶面结露或有水膜是霜霉病侵染的必要条件。气温 20~26℃、空气相对湿度 85%以上,是霜霉病菌生长的最适条件。因此,气温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大,加上多雾、有露、阴雨及田间湿度大时易引发病害流行。瓜类蔬菜春季栽培一般 4~6 月,秋季栽培一般 9~11 月上旬危害较重。
(三)防治技术
1.治 农业防治 加强管理,培育无病壮苗,生产前期应控制浇水,加强通风降低湿度变温管理,高温闷棚杀菌,在中午密闭大棚 2 小时左右,使植株上部温度达到 44~46℃,可杀死棚内的霜霉菌,每隔 7 天进行 1 次。
2.治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 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等药剂交替喷雾防治,视病情每 7~10 天一次,连续 2~3 次。
枯萎病
(一)危害症状
枯萎病由镰刀菌侵害植物维管束组织而发生。他主要危害黄瓜、西瓜、辣椒、茄子、番茄等蔬菜作物。其典型症状是植株萎蔫。发病初期,病株叶片自上而下逐渐萎焉,状似缺水,到中午前后,萎焉症状更为明显,但早晚温度低、湿度大时仍能恢复。经数天后,病情加重,全株枯萎下垂,甚至死亡。在番茄、茄子、辣椒等蔬菜上常出现植株一侧发病,另一侧正常的“半边枯”的现象,在同一叶片上也会看到一半发黄, 另一半正常的情形。观察病株基部,可发现水渍状病斑,后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切开颈部还可看到维管束变褐。
(二)发生规律
病菌经土壤传播,也可由种子带菌发生。病菌潜伏期长,防治难度大。凡土质粘重,地势地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通风性能差的农田较易发生;氮肥过量,磷肥、钾肥不足或施用未经腐熟的禽畜粪肥也易发生。发病盛期一般在5~6 月,大棚在 4~6 月份较为严重。
(三)防治技术
1.治 农业防治 实行水旱轮作,这是最基本的防治措施,轮作周期应长达 3 年以上;深沟高畦,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增施磷肥、钾肥;播种育苗时可行床土消毒和种子消毒,做到无病先防。
2.治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进行药物浇根灭菌,50%多菌灵500 倍稀释液,或氢氧化铜 46%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稀释液。每 5~7 天浇根一次,连浇 3~4 次。
早疫病
(一)危害症状
茄果类蔬菜早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春季蔬菜生产上十分常见。该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子、茎杆和果实。病菌侵染叶片后,起初呈针尖大小的小黑点,不久即扩展成具轮纹的病斑。在病斑边缘一般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病斑,中部具同心轮纹。茎杆上染病后一般在分叉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状物。叶柄发病时也产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果实上一般从叶萼附近开始发病,起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明显凹陷,到了后期果色开裂病变部位变硬并着生黑色霉层。
(二)发生规律
此病大棚育苗发病一般在植株 4~5 叶期开始,棚内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要早预防。大田发病多在初花期或结果期,多雨、多雾的梅雨季节是大发生的时期,发病最适温度28~30℃,相对湿度 85%以上。
(三)防治技术
1.治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温水浸种消毒;大棚要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温湿度:合理密植,增加光照。
2.治 药剂防治 始发病期用氢氧化铜 46%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 900~10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液喷雾。
番茄叶霉病
(一)危害症状
番茄叶霉病在番茄的叶、茎、花、果实上,都会出现的症状,但是常见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的斑点,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霉层,后霉层变为淡褐至深褐色;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病害常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霉层布满叶背,叶片卷曲,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嫩茎和果柄上也可产生相似的病斑,花器发病易脱落。果实发病,果蒂附近或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或不规则斑块,硬化凹陷,不能食用。
(二)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从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以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另外,播种带菌的种子也可引起初侵染。该病有多次再侵染,病菌萌发后,从寄主叶背面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蔓延,并产生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水分和养分,形成病斑。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不断再侵染。病菌也可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能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番茄叶霉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最为繁杂,也最复杂,存在许多生理小种。这给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使用带来很大困难。
(三)防治技术
1.治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浙江省农科院浙杂 203、浙粉 202、浙粉 702 等高抗叶霉病品种;种子消毒,播种前用 55 度温水浸种 15 分钟;轮作,实行 2 年以上轮作;加强水分管理,过干之后高湿会加重病蔓延。
2.治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先摘除病叶,然后隔 7~10 天用药一次,连喷 2~3 次。药剂用 47%春雷霉素·王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或氢氧化铜 46%水分散粒剂800~1000 倍液喷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