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荣昌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干部甘晓波被派驻河包镇黄檀村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黄檀村面积13.2平方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共2343户、7330人,其中脱贫户236户,脱贫人口692人。2014年,黄檀村被评定为市级贫困村,2015年12月虽整村脱贫出列,但现仍有7户村民被动态监测着防返贫。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黄檀村振兴?在深入走访、全面掌握黄檀村整体情况后,甘晓波找到了路径:抓好“三事”。
抓好“门面”之事
过去,由于黄檀村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村民认为鲜有客人会来访,因此对环境整洁与否十分不以为然,乱扔乱丢乱堆乱倒现象严重,导致村子越来越“脏乱差”。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门面”上的事看似小,却是“里子”的体现。要想提振村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振兴黄檀村,就先从“面子”靓抓起。
为此,甘晓波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商讨,对村规民约加以完善,从根本上引导村民向好向优。对于较为懒散的村民,甘晓波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帮忙收拾整理庭院,一来二去,村民们竟变“被动”为“主动”。
“虽然村子现在还不富裕,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邋里邋遢。人居环境就跟人的脸一样,脸要天天洗,地要天天扫,这是我们的‘门面’。”甘晓波苦口婆心道。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要讲“面子”,更要有“里子”,要实现“内外兼修”,最关键的是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甘晓波和队员及村干部一合计,决定开展院落评比活动,对院落环境整洁优美的村民予以奖励,对院落环境有待改进的村民则在精神上“打气”,并以小院为单位,打造乡村文明“点”,打造出6个示范院落点为村民树立榜样。通过户与户之间的评比、院落与院落之间的评比、村组与村组之间的评比,村民们的积极性、自觉性被大大激发,黄檀村焕然一新,一改过去“脏乱差”模样。
这还不够。甘晓波乘胜追击,把村民们认为“被遗忘”的地方进行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加宽筑牢道路,使过去“被遗忘”的地方也很美,大大增强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归属感。
如今,黄檀村正朝着建设美丽宜居文明乡村进发。甘晓波规划在黄檀村建造文化广场,以电影、坝坝舞等方式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从而增强黄檀村的凝聚力。
做好“分内”之事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黄檀村的第一书记,甘晓波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过去,黄檀村的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急需新鲜血液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为此,甘晓波变身“伯乐”,多方寻找“千里马”,千方百计将致富带头人、本土人才引入村干部队伍,并转正1名预备党员、发展2名入党积极分子。
“目前,黄檀村的干部队伍中,有3人是95后,其中一位党支部书记不到40岁。他们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气象。”甘晓波说。
党员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角色,在乡村振兴中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甘晓波深刻意识到,抓实党员教育,可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黄檀村有老党员80多名,流动党员若干名。为凝聚乡村振兴磅礴力量,甘晓波一方面沉浸式开展组织生活,多次举办小院讲堂,多角度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声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一方面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与流动党员保持紧密联系,让流动党员“高飞不断线”。
在黄檀村的党员队伍中,不乏一些年逾八九十岁的老党员。他们对党对人民忠诚如一,一个个忠心向党向人民的故事就是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正积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准备把老党员的感人事迹作为村史馆的‘镇馆之宝’,让红色文化在黄檀村代代相传。”甘晓波笑道。
谋好“发展”之事
黄檀村产业基础薄弱,要想增收致富实现振兴,就要大作“特色”文章。
经不懈努力,甘晓波引进中药材公司,在黄檀村栽种了400亩金银花;从成都招来业主,在黄檀村铺了500亩草坪;发动本村种植大户,在黄檀村公路两旁种植了1000亩茭白;依托蔬菜基地,发动种植大户和部分村民种植了1300亩蚕豆。
乡村振兴,想得深才能走得远。
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甘晓波争取到30万元冷链项目资金,在黄檀村建起了1个600立方米的冻库,为持续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保障。
为解决特色产业的劳务用工矛盾,甘晓波牵头成立了重庆黄檀村劳务有限公司,与企业、种植大户、培训机构等合作,通过提供劳务和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等方式,解决业主用工难问题,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
为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发展动能,甘晓波争取到160万元项目资金,以“资金+技术设备”模式与业主合作建成村集体经济企业重庆市黄檀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还策划成立重庆市田园荷包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并着力打造“锦绣荷包”特色品牌,助力金银花、茭白等特色农产品营销。
“目前,‘锦绣荷包’品牌商标已为种植大户包装销售茭白10万余斤,帮助脱贫户包装销售纯手工粉条1000斤。”甘晓波说,富民曲正在黄檀村奏响。
五月,正值茭白成熟的季节,黄檀村的茭白种植基地迎来了采收高峰。放眼田野,嫩绿的茭白叶挺立在水中,清风拂过,绿波起伏。村民手握镰刀,娴熟地将茭白割下,剥皮、装箱、打包……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
“我种植了40亩茭白,今年总产量达12万斤,总产值达30万元,茭白销往重庆主城、四川成都等地。”黄檀村茭白种植大户龙吉果笑眯眯地说。
“今年黄檀村的茭白预计产值达300万元。示范种植的成功,将带动更多村民加入特色产业的发展队伍,预计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甘晓波展望道:“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助力黄檀村高质量振兴。”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