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当前我市小麦已大面积进入扬花盛期,也是赤霉病病菌最易侵染发病的时期。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下旬将有2次降雨过程,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低,气候条件极易导致小麦赤霉病重发和流行。
为进一步巩固赤霉病防控效果,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各地务必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抓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苏政传发〔2023〕66号)、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切实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苏农传〔2023〕6号)、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农传〔2023〕22 号)要求,全面开展小麦赤霉病第二次防治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确保两次防治全覆盖。
1. 防治时间
第一次用药在小麦扬花初期,“见花打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第一次用药5~7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
2. 防治药剂
选择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等高效防病害降毒素药剂及其复配制剂;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用药应尽量选用与第一次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毒素污染;停用多菌灵等抗药性较高的药种。
3. 防治方法
用足药量和水量,确保防治效果,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20~30kg,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15~20kg,高效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不低于1.5kg。植保无人机施药还应注意添加沉降剂,提高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4. 注意事项
(1)确保防治效果。要交替用药,用足药量水量,均匀喷药;如遇连阴雨天气应抢抓雨隙提前用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补治。
(2)确保安全生产。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慎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桑园周围严禁使用毒死蜱和菊酯类等具有熏蒸毒性的农药,并严防药液飘移污染桑园蚕室和蚕具。
(3)坚持清洁田园。药后不要乱扔乱抛农药包装废弃物,要及时清理回收集中处置。(撰稿人:李世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