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解决“培养什么人”问题。涉农高校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注重扭转农业农村教育中的“离农”或者“非农化”倾向。一要注重价值塑造。以立德为育人根本,以价值塑造为核心,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倡导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强农兴农教育,在学生内心播下“爱党、爱国、爱农”的种子,厚植“三农”情怀,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培养造就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二要传承农耕文明。作为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涉农高校以耕读教育为载体,坚持守教务本,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农村生活劳动和农事体验,既要把教育功能与社会功能相结合,也要将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融合时代特征与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丰富新时代耕读精神的文化内涵,注重引导学生回馈农业、建设农村、感恩农民,传承农耕文明,续写耕读教育的新时代答卷,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三要赓续精神血脉。涉农高校应大力宣传袁隆平等“三农”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传承榜样力量,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增强责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努力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新人。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解决“怎样培养人”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涉农高校要精准对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人才需求,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用好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催化剂”,强化专业与农业产业对接,增强人才培养与建设农业强国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要注重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并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培养“一懂两爱”的应用技术人才,也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坚持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相结合,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教育贯穿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好地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引导毕业生到乡村就业,解决“为谁培养人”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拓展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涉农高校要强化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大力实施就业优先策略,坚持需求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把促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形成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与建设农业强国的双赢格局;要强化就业教育,把就业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建设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分类实施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找准就业定位,使就业期望值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要提供创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组建创业团队,配备创业导师,帮助解决在乡村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品牌推广等难题,提高创业成功率,确保毕业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