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仁市聚焦农村基层党建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在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工作上先试先行、稳步推进,着力在挑得“实”、挑得“起”、挑得“好”上做文章,推进村“两委”握成“一个拳头”,凝聚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目前,全市2760个行政村,完成“一肩挑”行政村883个,比例达31.54%。
稳中求进谋部署,在挑得“实”上下功夫。一是三级联动强组织。坚持按照市级统筹、县级牵头、乡镇主抓原则,紧盯2020年35%比例目标,对全市“一肩挑”工作“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在深入调查村情民意、综合分析研判、保障党员和村民民主权利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合法程序实行“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同时建立市县两级定时调度机制,实行月汇总和月督促,层层压紧压实责任,推动“一肩挑”工作形成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的稳步推进局面。二是常态督查促落实。依托市县两级督导力量,常态化对全市“一肩挑”工作督查指导,保障“一肩挑”工作责任压实到位、工作任务落地落实。持续抓实村“两委”干部背景审查工作,坚决彻查清理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确保“一肩挑”工作质量,切实推动全市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目前,全市共排查清理村“两委”人员275人,已全部补齐配强。三是健全机制添保障。建立严格的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一肩挑”村干部述职和报告工作制度,推动规范履职。完善“一肩挑”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注重从致富带头人、非公企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农村综合人才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壮大充实后备干部“人才库”,同时通过“实职锻炼”、“帮教帮带”等方式对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切实解决基层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目前,全市共储备村级后备干部6850名。
严字当头抓把关,在挑得“起”上出实招。一是鲜明正反标尺。旗帜鲜明树立“一肩挑”村干部任用“正反标尺”,“正向定标”选优,明确“一肩挑”村干部需具备政治引领、党建示范、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团结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反向定尺”阻劣,将“一肩挑”工作与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村“两委”换届“回头看”等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常态化进行分析研判,严格审核候选人资格条件。今年来,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1人。二是严格规范程序。按照“紧抓时间节点、细抓重要环节,狠抓关键环节”原则,严格实行“村级初审、镇级联审、县级终审”程序,根据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和细化换届选举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方法,增强换届选举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做到法定程序不变通,规定步骤不减少,同时严格执行“县委主导、县乡联动、全程把关”的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机制,依法依规有序有力推进“一肩挑”。三是分类精准施策。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摸排了解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因村制宜制定“一村一策”,建立“一肩挑”推进台账,先易后难、分批推进,确保“一肩挑”精准有效。如:对“两委”正职符合离任政策的,引导其主动“让贤”,为“一肩挑”创造条件;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开展集中整顿,积极推进“一肩挑”。今年来,对全市排查识别6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部完成整顿提升,“一肩挑”有效推进。
减负赋能强保障,在挑得“好”上看成效。一是思想引领消除顾虑。注重广泛正面宣传推行“一肩挑”的优势和意义,全面凝聚党员群众支持“一肩挑”的思想共识。线下依托“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驻村工作队政策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线上统筹利用以铜仁智慧党建云、铜仁组工为重点的各类媒体,努力营造全面推行“一肩挑”舆论氛围,提高党员群众对时事政策的知晓率,引导转变观念,消除思想顾虑,确保“一肩挑”顺利实现。二是教育培训推动履职。把加强村级队伍建设作为建强基层党组织、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注重选育管用并举,按需培训与分类施教相结合,着力补齐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在抓基层党建、推进乡村治理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短板,提升履职能力,为“一肩挑”夯实人才基础。今年以来,完成172名新选派干部线上培训和实战轮训;全面启动农村人才万人培训,已完成培训4期,完成省委组织部线上调训1期,共计796人次。三是关心关爱激发内力。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和报酬正常晋升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报酬“基本报酬+任期补贴+绩效奖金+养老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村干部给予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对工作业绩突出、特别优秀的村支书(主任)通过组织考核,直接提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队伍。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