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乡镇资讯

一个少数民族小山村的美丽蜕变

2020-09-11 作者:佚名 来源: 云岭先锋网

  

  

  七月的骄阳,毫不吝啬地把炙热洒向祥城镇存德村白龙潭这片土地,勤劳质朴的傈僳儿女穿梭在一片片蚕桑树中,村间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好一派田园风光。

  白龙潭是祥城镇存德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九顶山为中心的祥云县、弥渡县、大理市两县一市边境交接界地区,是祥城镇的山区村之一。白龙潭是“直过民族”傈僳族的聚居村落,村子有69户276人,其中有傈僳族2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1人。

  

  四面环山的白龙潭,是典型的“四无”山区,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无交通优势、无产业优势。“以前,村里的大小道路坑坑洼洼,房前屋后杂草丛生,道路两旁垃圾无数,群众发展意愿不强烈,整个村子贫穷落后。” 存德村党总支书记李跃昌介绍。

  “脱贫攻坚路上,勤劳勇敢的傈僳儿女绝不掉队!”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存德村党总支立足村情,精准施策,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蚕桑产业助农增收,拔掉精神穷根,激活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偏僻山区贫困村的脱贫发展之路。

  

  凭借傈僳族文化底蕴,以及白龙潭独特的民俗风情,存德村党总支坚持“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工作理念,找准白龙潭自然村的精神支点,筑牢民族团结基石,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民族特色,增加凝聚力,投入150多万元建成白龙潭傈僳族文化广场,依托傈僳族特有的“七人节”,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持。

  村“两委”把蚕桑作为白龙潭自然村的支柱产业加以培植,不断在规模上和技术上做文章,在质量上树品牌,把白龙潭自然村打造成“一村一品”蚕桑村。到目前为止,白龙潭村共发展桑园700多亩,有栽桑养蚕户64户,年养蚕600多张,年产值达280万元左右。其中有7户建档立卡户,户均栽桑3亩多,年增收14000元左右。

  

  “春蚕受疫情影响,价格偏低,每公斤37元,这季夏蚕我家养了5张,正常情况产量可达250公斤左右,按照春茧的价格来算,实现1万元的收入不在话下。”镇人大代表熊丽萍开心地盘算着这一季的养蚕致富账。

  “我们村新修了水泥路,接通了自来水,村庄环境越来越美,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让我们群众过上了好日子。”笑容像花儿一样灿烂的熊丽萍感慨道。

  看着白龙潭的群众日子越过越好,存德村党总支书记李跃昌信心满满地说:“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 

  通讯员 杨丽芳  张林娇


原文链接: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0/7/20/331787.html
上一篇: 《农民日报》报道云南砚山县特色种养产业:种养结合 传统养牛户...

下一篇: 一片小叶子藏着大商机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