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关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近年来,乌海市海勃湾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三个三”模式为抓手,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一、“三个力”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力
海勃湾区始终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系统工程,强化联动各部门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合力。一是部门联动聚合力。成立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组织、农业、扶贫、民政、财政等职能部门工作责任,结合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考核工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挂钩,着力构建区主导、镇主责、村主抓的三级责任体系。二是资源整合增活力。科学引导资金、人才、项目和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先后选派24名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专干扎根基层,投入938万元扶持和发展36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有效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制度保障添动力。出台《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统筹各类资金向农村倾斜,累计下拨1418万元重点培育可持续增收的村集体产业。目前,全区5个行政村成立了20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其中超过10万元的村4个,各项指标均居全市领先位次。
二、“三到位”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源动力
一是“头雁”作用发挥到位。建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培”机制,全区5个村致富能手型党员20余人。加强村干部后备队伍建设,建立农区后备人才储备库。注重从带富能力强的村民、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优秀党员干部中,选拔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人才进入后备库,现已储备各类人才34人。同时,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年度考核、星级评定重要指标,倒逼干部抓发展、促增收。二是项目收入监管到位。制定《集体经济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村集体经济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并结合农村“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做到项目规模、投入资金、预期收益、建设进度、完成时限、资金使用“六个明确”。三是政策落实保障到位。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效益增收奖励机制,将村干部待遇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切实提高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三、“三方式”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持久力
一是发展产业增收。抢抓乡村振兴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机遇,支持和引导村党组织转方式、调结构,通过“村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大力发展草莓采摘、普罗旺斯西红柿、王元地面粉等绿色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如王元地村利用村内3000余亩小麦种植(年产小麦700余吨)优势,通过采取村企合作模式,实施蔬菜面、全麦面、手工馒头、油饼、面条、面人等传统面食深加工项目,同时创新开展手工面粉DIY项目,培育的“王元地”优质面粉得到市场认可,去年该项目收入达3万元,占全村集体经济收入50%。二是盘活资产增收。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把土地、房屋等资产资源变成资本,加以有效开发利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新地村向铁塔公司、乌海市维德康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租赁村内闲置场地和集贸市场收取租金,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三是开发资源增收。结合地区实际和全域旅游发展,利用区位、资源、生态和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带动集体增收。如巴音乌素村打造的休闲观光垂钓园项目,利用村内现有人工湖,采取水下养鱼,水上养鹅的模式,发展立体农业,打造以“民食、民宿、民游”乡村旅游项目为主体的旅游发展格局,该项目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元。(海勃湾区组织部 刘中显)
[责任编辑:赵彦琳]
原文链接:http://www.nmgdj.gov.cn/fw/jtjj/202009/t20200907_1552074.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