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热点透视

解放初期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二)

2020-09-12 作者:佚名 来源: 昆仑网

  陈国裕

  三、新疆军区进行整编,成立生产建设部队

  三年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毛泽东主席发布军队整编命令,除各特种兵和大部分陆军继续加强正规化、现代化训练,担负保卫国防的任务外,一部分指战员将集体转业,担负经济建设任务。新疆军区根据命令,1953年5月将所属部队分别转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国防部队担负国土守卫任务,统一整编为1个二级军区,2个三级军区,10个军分区,1个国防师和4个独立骑兵团,二军四师编为国防第四师,骑兵第四团和独立汽车营编入国防部队。二十二兵团部保留国防部队序列,继续负责该兵团各师生产。

  生产部队担负屯垦戍边任务,统一整编为10个农业建设师、1个工程建筑师、1个建筑工程处、1个运输处,以及4个独立建筑工程团、1个汽车团和2个独立汽车营,涵盖了一兵团的大部,二十二兵团的全部和五军的一部。一兵团二军五师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一师,驻阿克苏;二军六师编为第二师,驻焉耆;五军十四师编为第三师,驻伊犁;五军十五师编为第四师,驻巩留;六军十六师编为第五师,驻哈密;六军十七师编为第六师,驻五家渠;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五师编为第七师,驻沙湾县炮台;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编为第八师,驻石河子;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七师编为九师,驻焉耆;二十二兵团骑七师编为第十师,驻绥来县小李庄;二十二兵团骑八师编为工程建筑第一师,驻石河子;师一级单位还有新疆军区建筑工程处和军区运输处等单位,亦编入生产部队,合计总人数达15万余人。为统一组织协调生产部队的生产,新疆军区以六军十七师师直机关和军区生产管理处为基础组建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全面负责生产部队的农、林、牧、工程建筑及水利等生产活动的指挥管理。生产部队的行政、党务、教育、干部、供应等业务均由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等职能部门兼管。

  铸剑为犁,投身生产建设主战场,经过整编,驻疆部队的3/4官兵顺利转为生产部队,成为新疆进入过渡时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一支特别重要的战略生力军,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始履行新的历史使命。这次整编,是驻疆部队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国防部队进入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生产部队则构成以后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基础与主体力量,是驻疆人民解放军贯彻执行以战斗队、生产队、宣传队和工作队为核心的毛泽东屯垦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一大创造,在新疆发展史和新中国屯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力创办军垦农场和工业企业,亦工亦农,工农业并举,奠定新疆现代工农业坚实基础

  驻疆人民解放军在大生产运动中,先后创办了一批军垦农场。1949年10月,解放军进驻新疆后,六军接管迪化市旧政权和公营单位时,也接管了位于迪化西北郊青圪垯湖乡的原国民党新疆军垦处农场,建立起驻疆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个军垦农场即六军军直农场,后划转隶属关系,命名为六军十七师“猛进农场”(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101团场)。1951年8月,新疆军区后勤部在迪化市北62公里的梧桐窝子创办新疆军区第一个机械化军垦农场即新疆军区后勤部 “五一农场”,后转属六军十七师,改名为“八一农场”(现第六师102团场)。继八一农场成立之后,二军六师机械化农场(现第二师27团场)、二十二兵团机耕农场(现第八师石河子总场)相继建立。第一批机械化农场的建立,为在新疆创建现代化大型农场作出示范,展现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广阔前景。机耕农场土地集中,水利配套,逐步形成条田、渠道、林带、道路、居民点综合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建设模式的雏形,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农村广泛开展“五好”(好条田、好渠道、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建设竖立了样板。农业生产大规模使用新式农机具,机械化程度较高,生产管理也更加复杂、精细、规范,由粗放化管理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农场组织机构上增设专司生产技术、管理和调度的职能部门,推动军垦农场向科学管理、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1953年部队整编以后,新疆军区生产部队共建有军垦农场32个,其中机耕农场8个,牧场7个。1954年,又增建牧场2个,机耕农场1个。

  在建设军垦农场的同时,各部队始终高度重视继续加强大范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一师建成了“八一胜利渠”水利工程,有效灌溉沙井子地区的大片荒地,使之成为稳产、高产的良田,广大指战员的英雄业绩,受到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的高度称赞。1954年8月1日,傅作义出席该师庆祝“八一胜利渠”放水典礼并发表讲话,由衷赞扬说:“荆江分洪工程是要什么有什么,在这里是要什么没什么。但是,这些困难没有吓倒人民战士。战士们自伐木料,自制筐担,自搓绳索,自开块石,自打铁器,自制炸药,缺乏技术人员就自己努力学习,结果仍是要什么有什么。因此,今天所获得的成绩,就更显得伟大和光荣。”

  尽快改变新疆的落后面貌,必须发展工业。1951年2月,王震出席六军党代会作报告提出,在开展农业和水利建设的同时,还要建设工业企业,发展交通运输。根据王震讲话精神,新疆军区制定了三年(1950—1952年)建设计划书。其中要求在工业建设方面,先从重工业的钢铁、水泥、电力和关系民生、迫切急需的轻工业如纺织、面粉加工、制糖等做起,为今后大规模工业建设打下基础,进而逐步发展其他工业门类。

  新疆虽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备发展工业的优越资源禀赋,但在经济发育程度,在区位、地缘、人口、交通、市场、通讯、教育、科技、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却短板突出。工业落后的新疆,兴办工业既是发展经济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可谓困难重重。建设现代工业,部队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特别是缺乏建设资金、技术力量、管理经验,这是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

  敢走没有走过的道路,敢闯没有闯过的难关,艰难困苦方显英雄豪情。驻疆部队开展农业大生产的同时,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节衣缩食,积累资金,着手兴办现代工业。为了筹集资金,新疆军区把国家支付的军费节省下来作为建设资金,广大指战员响应军区号召,把自己的津贴费节省出来投入军人生产合作社,从定量供给的棉被、单衣、棉衣、军帽、毡筒、布鞋、毛巾、皮大衣等各种生活用品中,节省一部分支援工业建设,甚至连衬衣领口和口袋用布都设法省下来。还从节省口粮、菜金挖潜,新疆军区直属部队官兵每人每天从2斤口粮中节约半斤,从不足2角的菜金中节约9分6厘,全年人均节约91.2元。1950年冬,部队连续4个月未发饷,有的部队连菜金都未领取。10多万官兵铢积寸累,将节省下来的宝贵资金,投入到军人合作社作为建设资金。1951年底,军人合作社筹集资金418万元;1952年底,合作社资金增加到6000万元。1950至1952年新疆工业建设投资中,部队节衣缩食的资金占比达80%,至1952年底部队投入资金达2.33亿元,这些投资的80%用之于工业建设,全军90%以上的指战员参加了建设集资。

  为了吸引建设人才,早在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途中,解放军第一、二兵团即陆续从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聘请、动员各方面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参军,到新疆参加建设。同时还采取特殊政策延揽各方面专家。王震听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生、地质专家王恒升在新疆,解放前因罪入刑收押,经了解此人确有真才实学,于是商相关部门同意,接出被关押的王恒升,并出任六道湾露天煤矿的总工程师;到上海聘请炼钢专家、原上海益华钢铁厂资方代表余铭钰来疆参加八一钢铁厂建设,为了照顾余铭钰的生活,王震特别安排他住在陶峙岳将军的家中;聘请水泥专家陆宗贤、轧钢专家顾乃义、纺织专家刘钟奇、农学专家王桂五、建筑专家刘和田等知名工程技术专家来疆工作,充分信任,委以重任,使这些专家在各自的岗位上独当一面,发挥所长,他们也成为王震亲密的朋友和倚重的专家顾问。

  1951年以来先后开工建设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织厂、八一面粉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理厂、木材加工厂、肠衣加工厂等工矿企业。各部队驻地还陆续兴建了小型发电、锯木、轧花、碾米、磨粉、砖瓦、被服、皮革、陶瓷、印刷等76家机器及手工工场。这批新型工业企业建成投产,为新疆各族人民提供了急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些产品填补了新疆的空白,有的成为出口贸易的热门商品,繁荣了新疆市场,积累了资金、经验,培养了人才,推动了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供应,解决了农畜产品的深加工和市场出路。

  建设现代工业,需要一支具有设计、施工能力的建筑工程队伍。成立新疆军区工程处担负基建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部队的建筑工程队伍从无到有,逐渐壮大,1953年已经发展成为专业齐全、装备配套的1个整建制建筑工程师,下辖6个工兵团,人数达3万多人。设计、施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一批重点工业建设工程项目以及军区总医院、八一剧场、人民剧场、人民电影院等当时的大型建筑,都是由建工师设计和施工。这些工程进度快、质量好,交付使用后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成为迪化市当时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标志性建筑。

  交通运输是新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一大瓶颈,改善交通运输成为当务之急。解放前夕,新疆的公路年久失修,路况很差,40%的路面被风沙淹盖,30%的公路勉强可行车,其他路面也大多坑坑洼洼,颠簸不堪。北疆交通干线上的咽喉玛纳斯河大桥毁于战火,数年未能修复。1950年初,驻疆部队组织人力、物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沿古丝绸之路,穿越荒漠戈壁,整修或新修主干公路。军区工兵一团1949年12月即赴玛纳斯河,在冰冷刺骨的水流中,艰苦奋战4个月,重新架起玛纳斯河大桥,沟通了迪化与北疆的交通联系。另一支筑路部队经过8个月的奋战,修通迪化至库车的公路,方便了南北疆物资的交流,对促进新疆工农业的发展起了保障作用。

  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和建筑、运输企业的建立及基础设施的恢复、改善,结束了新疆没有现代工业的历史,活络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初步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促进了新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新疆培养了第一代产业工人,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生产运动中创办的这些现代农场、工业企业,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发展生产力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方面,也给新疆各族人民起到了示范作用。军队大生产所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给各族人民以极大的教育和鼓舞,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加强军民团结、民族团结,鼓舞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感恩国家支持,回报地方建设,无偿划转耕地,整装移交企业,壮大新疆国营经济实力

  1952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顿新疆财经工作的指示》,要求新疆军区“适当改变部队的生产计划和经营范围”。12月,新疆军区按照中央的要求,对部队生产进行了调整和收缩。在农业方面,耕地播种面积从1952年的162.2万亩调减到1953年的92.5万亩,另将55.1万亩耕地无偿赠予各族群众;在工业方面,将部队节衣缩食兴办起来的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包括人员和设备,全部无偿移交给新疆省人民政府,计有七一棉纺织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电站、肠衣加工厂、陶瓷厂、被服厂、毛巾厂、水磨沟发电厂、肥皂厂、水泥厂等19个工业企业和600多辆汽车及市镇中的军人合作社(含商品2000万元)。这次移交,随厂支援地方的干部、战士有10797人。这批工交企业移交,成为新疆地方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骨干力量,壮大了地方国营经济力量,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

  驻疆解放军开展农林牧业、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生产建设,三年间创造的财富超过了国家对驻疆部队军费供给标准的总和,对争取新疆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起了重大作用,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对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注意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站稳脚跟,取得少数民族热烈拥护。目前正在进行减租减息,今冬进行土改,群众将更拥护我们。新疆和关内汽车畅达,在物质福利上给了少数民族很大好处。”倡导鼓励向驻疆部队学习。驻疆部队大生产的光辉实践,书写了人民军队“四个队”的精彩华章。

  军队进行现代工业建设,得到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的大力支持。八一钢铁厂建设,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购买,整体搬迁了上海益华钢铁厂设备和人员。另外还整厂整建制调迁一批工业企业进入新疆,如七一棉纺织厂、低压电器厂、农机厂等由上海迁入,第一、第二建筑公司分别由长春、天津迁来,冶金建筑公司由兰州迁来,电力安装公司由西安迁来,迪化面粉厂(1954年6月并入八一面粉厂)由陕西蔡家坡迁来。这些企业和专业职工队伍的到来填补了新疆部分工业门类的空白,为新疆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调整收缩军队大生产规模后,部队继续把生产重点放在农业和畜牧业方面,进一步在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1953—1954年,农业生产在播种面积持续调减(1954年为88.67万亩)的情况下,加强经营管理,精耕细作,亩产有较大提高。粮食总产达7184.4万公斤,为1952年的72%,亩产101.5公斤,为1952年的124.5%;棉花总产189万公斤,为1952年的56.4%,亩产27.5公斤,为1952年的年的171.9%。这一时期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1954年牲畜年末存栏头数达5.29万头,比1952年增长74%。从1953年开始进行畜类品种改良工作,到1954年有优良种马19匹,种牛51头,种羊2380只,种猪1221口,向畜牧业品种改良迈出第一步。这个期间还加强农场建设规划和土地资源勘测,1954年冬,西北农林局由西安派出农业部西北国营农场荒地勘测规划设计大队,来新疆帮助生产部队进行农场的规划设计,对已建农场进行地形、区位补测规划和荒地资源勘测,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营农场积极创造条件。

  历史是一座丰碑,承载、记录着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为国家、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伟大业绩;历史是一面镜子,让后来者能够拂去时光的风尘,时时对照自省,从革命前辈身上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1950—1954年,人民解放军在新疆开展大生产运动,创办军垦农场,兴办现代工业,进行水利能源电力基本建设,发展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文化教育事业,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巨大的成就。大生产运动持续之长久,规模之宏大,影响之广泛,意义之深远,成效之显著,堪称南泥湾的第二代楷模,对于安定西部边陲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超过历代屯垦,奠定了当代新疆屯垦事业的重要基础,新疆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基本建设事业也由此起步,逐步成长壮大。驻疆人民解放军不仅是新疆和平解放事业和建立社会主义崭新制度的伟大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也是新疆国民经济恢复和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为解放新疆、保卫新疆、建设新疆,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回顾历史,这是激情燃烧、战歌嘹亮的岁月,是艰苦奋斗、创造奇迹的岁月,是感天动地、至今令人荡气回肠的岁月。回顾这段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热血情怀,感受并学习他(她)们献身革命、为国为民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忘我、攻坚克难的高尚情操,其中蕴含的丰富精神营养,必将滋养一茬一茬后来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为自治区党委原党史研究室巡视员)


原文链接:http://www.xjkunlun.cn/dswx/jjds/59794.htm
上一篇: 不忘初心担使命 砥砺奋进谱新篇

下一篇: 解放初期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一)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