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热点透视

解放初期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一)

2020-09-12 作者:佚名 来源: 昆仑网

  陈国裕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仅是英勇善战、能打硬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战斗队,还是传播革命火种、唤起民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军民一家、寓兵于民、无敌于天下的工作队,是铸剑为犁、开展生产、繁荣经济、保障供给、创造人间奇迹的生产队,是弘扬革命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愈挫愈勇、愈困愈强、精神力量大于天的宣传队。这种集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宣传队于一身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彰显出人民军队无比强大的战斗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进而凝聚、升华为党领导人民军队有效地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克服各种困难、战胜任何敌人、争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红色基因和不朽精神图谱,并且薪火相传,代代相继,历久弥新。

  解放初期,驻疆人民解放军进行大生产,就是这一革命传统和作风具有标志性、示范性、典型性意义的具体实践,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将士和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学各界开展大生产、共克时艰之伟大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与弘扬。当时刚刚实现和平解放的新疆,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亟待起步的各项建设事业面临举步维艰的严峻局面。人民解放军驻新疆部队全体指战员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军队参加生产”的伟大号召,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天山南北亘古荒原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及取得的丰硕成果,生动诠释和讴歌了人民军队“四个队”的固有特质,在党史、军史、新中国历史、新疆发展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辉煌一页,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至今鼓舞与激励着人们,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一、响应党中央号召,军队开展大生产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来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人民的子弟兵,其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肩负着解放人民、保卫国家的光荣使命,不仅承担着战斗队、工作队和宣传队的任务,而且承担着生产队的任务;不仅要剿匪平叛,守边固防,建党建政,参加社会改革,而且要开展生产建设,恢复新疆经济,减轻人民负担,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实事,创造福祉。

  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六军两支雄师劲旅进军新疆,年底与国民党起义部队、三区民族军在新疆省会迪化市(今乌鲁木齐市)胜利会师,成立新疆军区,驻疆所有部队实现完全统一指挥。当时驻疆人民解放军包括第二军、第六军,和平起义改编的第二十二兵团,三区民族军整编的第五军,员额达二十万,军费开支不菲;实行供给制,各级政权机关、公营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人数不少的公务人员也依靠财政供给。且不论保障百业待举的各项建设经费支出,仅保证军公教人员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即是一项十分庞大的支出。而新疆各族人民长期遭受反动统治与阶级压迫,加之战乱频仍,处于生产极端落后、物资极为匮乏、民生极其困苦的境地。新疆位居西北边陲,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远离内地市场,受战乱影响内贸外贸均不通畅。解放伊始,新诞生的人民政权和驻疆人民解放军,面对着旧社会遗留下的社会动荡、经济凋敝、金融崩溃、物价飞涨、税源枯竭、财政艰困的烂摊子和百业萧条、民不聊生的严峻形势。要医治战争创伤,稳定社会大局,巩固人民政权,保卫和平解放的胜利果实,纾解民生之苦,建设新新疆,首先必须自力更生解决军队和财政供给人员吃饭问题,这也是站稳脚跟、安定新疆的关键。

  新中国诞生后,国家要尽快恢复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使人民休养生息。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负担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还是一支生产军,籍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强调“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精神,驻疆人解放军指战员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积极投入大生产。

  解放前,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1949年全疆粮食总产仅为84.77万吨,人均占有195.7公斤,各族农民缴去地租赋税,除去口粮籽种,几乎所剩无几。而驻疆部队一年所需粮食即达10万吨,约占该年新疆粮食总产的1/8,依靠地方供应进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和起义部队、三区民族军近20万员额部队的粮饷,绝无此能力。新疆没有铁路,从内地调运粮食,路途遥远,运费浩大,耗时费力,难以维持。通过公路从兰州运粮至哈密,运价等于粮价的7倍,何况甘肃也无多少可运之粮。从苏联进口,每吨粮价300卢布,每年10万吨军粮需3000万卢布,加上从边境口岸运输至各地驻军所产生的昂贵运费,吨粮成本更高。吃饭问题如不能解决,驻疆人民解放军就难以在新疆生存立足。驻疆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是医治战争创伤,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也是解决部队供给,更好履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历史使命的需要。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给王震写信,明确指出:“今后你们以生产为保持军队生活,明春即发动是最重要的事。新疆地广人稀,不能供应此大军,解放军、起义军、民族军,将来在短期内还有民兵自卫队等等,如不提倡生产,将不能生存,更不能维持秩序,这是很明显的事。”

  现实情况比预计的还要严峻、复杂。大批部队进疆后,不法奸商利用市场供需缺口,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扰乱市场,一些反动头人、地主有粮不卖给部队,解放前夕新疆金融崩溃,旧新疆币早已大幅贬值缩水,流通信誉荡然无存,市场粮食销售商家只收银元等硬通货。为此新疆军区不得不每月用飞机到北京去运一趟银元,购买粮食以供军用。此时,驻疆部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北疆12万部队的粮食供应只够吃两个月,2万多匹军马无料可喂,即使中央政府拨付了经费有钱购粮,当地一时也难以找到充足粮源。政务院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地对赴京求援的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说:“人民解放军要长期驻守边疆,保卫边疆,靠别人吃饭,自己不生产粮食是不行的。”

  贯彻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为妥善解决新疆驻军的吃饭问题,站稳脚跟,指明了方向。1950年1月16日,王震在新疆省财经委员会作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工作的方针与任务》的报告,动员驻疆人民解放军一面守卫祖国边防,警卫新疆全境,肃清土匪特务,严防间谍和反革命分子的阴谋破坏,加强训练;一面从事生产建设,克服财政困难,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改善部队生活。确定首先发展农业生产,依靠全体官兵亲手劳动开垦土地,就地取得生活资料。21日,新疆军区发布大生产命令,“要求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生产建设战线之外。”“全新疆部队19万3千人,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者,缁重汽车兵团,挽马、骆驼及运输等部队,军工部工厂职工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同时下达1950年春耕生产完成播种60万亩的任务,将全军开垦播种土地面积和收获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分解到二军、五军、六军、二十二兵团各部队及军区机关直属队;并且首次提出“承包”的概念,根据新疆灌溉农业的生产制约条件,强调“承包兴修水利,两年内完成十万公顷水利灌溉”。由此,新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一场持续数年、轰轰烈烈、艰苦卓绝而又成就辉煌的军队大生产运动正式拉开宏阔的帷幕。

  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攻坚克难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驻疆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久经征战的英雄部队,其中二军五师的前身就是抗日战争艰苦年代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创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辉煌业绩,受到毛泽东主席赞扬,享誉全军全国的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王震则是时任旅长。那时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在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围困中,在蒋介石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封锁、挤压下,边区人民和八路军将士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毛泽东主席向陕甘宁边区及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发出伟大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边区和敌后根据地军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抗日军民吃饭穿衣的基本需求和打击侵略者、粉碎顽固派摩擦的军需保障,砥柱中流,度过了战略相持阶段,迎来了战略反攻阶段,最终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而且锻造了伟大的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成为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思想旗帜、精神源头。

  驻疆部队大生产运动,二军开进塔里木盆地,六军和二十二兵团开进准噶尔盆地,五军主要在伊犁河谷,十万大军规模空前的大生产运动构成解放初期天山南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土地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关键,需要摸清底数。早在进疆人民解放军于酒泉集结时,二、六军各部队就已派出先遣人员先期入疆,进行调查、联络,到相关地区勘察土地资源,了解水利状况,提前做生产规划和备耕工作。随后,二军、六军各部于1950年3月分别全部进入各自位于南疆、北疆驻防地区生产点,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二十六师2—4月初陆续抵达沙湾、小拐、绥来(今玛纳斯县)、景化(今呼图壁县)等地生产点,二十七师分别在拜城、和静、焉耆等地生产点,骑七师在绥来生产点,骑八师在莎车生产点,九军军直原定由喀什开赴焉耆生产,因焉耆土地资源有限遂改赴景化。五军大部在伊犁霍城、惠远等地生产点,一部(十三师)在南疆喀什等地生产点。

  部队屯垦点大部系荒原草滩,渺无人烟,既无民房,帐篷又不足,指战员搭盖苇棚、挖地窝子栖身。在这样的艰困起点上,怀着革命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王震与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副司令员兼九军军长赵锡光、九军政委张仲瀚等会同上海工程师赵琛等专家,开始规划石河子垦区的发展远景,绘制出孕育现代戈壁明珠石河子的第一张发展蓝图——《新疆石河子城市规划》总平面图。大生产缺乏生产工具,进入垦区时虽准备了部分十字镐、坎土曼、土犁铧,这些简陋的工具也满足不了需求,各部队收集废旧物资组织指战员自己打制生产工具。畜力不够,以人拉犁耕地。没有蔬菜,许多部队连续数月以盐水、辣椒面下饭。没有粮食加工设备,指战员煮原粮充饥。临近春播,急需大量籽种,购买调运,缓不济急,新疆军区要求部队每人每天节省粮食2两以保证播种。为了抢抓农时,多开垦荒地,多生产粮食,有的部队从1950年3月到8月半年多时间,几乎没有安排指战员休息。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动摇不了战士们坚定的意志,人民军队斗志昂扬地在亘古荒原上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大生产运动。

  新疆军区及各军、师均成立生产委员会、军人合作社,具体制定生产计划,指导部队进行大生产运动。各级生产委员会吸收有生产经验的战士参加,把生产计划交给战士们讨论,人人献计献策,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从司令员、军长、师长到团长、营长、连长,不仅亲自勘察土地,指挥生产,而且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昔日不离不弃的作战地图现在由生产图表取代,驰骋疆场的战马转换角色成了从事农作的耕马,炮兵的瞄准器变身为测量仪、水平仪,因陋就简,用废旧装具材料、炮弹壳等回炉制作生产工具,各种“百工”作坊、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从生产热潮中脱颖而出。10万官兵把劳动热情与科学态度紧密结合,把革命英雄主义与无私奉献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以二军五师为例,这支部队传承着南泥湾大生产英雄部队三五九旅的血脉,该部进军新疆,从酒泉徒步行军到阿克苏,王震为五师题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扎根在天山。”要求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带好生产这个头”。五师开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荒,部队大部分露宿戈壁荒漠上,忍受着严冬酷寒,掀起劳动竞赛,每人每天开荒七分至九分,多的达到一亩以上,超出计划一倍以上。为抢农时,多干快干,许多战士双手打满了血泡,鲜血染红了镢头把仍不肯放下工具。不少战士由于长时间在盐碱地环境劳作,遭盐碱水浸泡,脚和腿裂口流血,就用野麻把树皮捆在腿上坚持劳动。交通运输困难,后勤补给难到位,到了五、六月间尚未发下换季夏装,很多战士赤身露体在烈日下开荒修渠、生产劳作。战士们豪迈地说:“我们是从南泥湾来的人民子第兵,南泥湾的光荣传统不能丢!”人人争当劳动模范,在大生产中建功立业成为全师干部战士共同奋斗的目标。

  军队开展大生产,不能扰民给群众添麻烦,更不能与民争利影响群众生计,所以部队生产点都选在荒滩戈壁,用地、用水全靠自己动手解决。广大指战员宁可苦自己,不肯误农时,坚决把生产放在首位,本着先生产后治窝,一边开荒造田,一边开渠引水,确保不误农时,及时播种。战士们在荒野雪地搭建简易窝棚、开挖地窝子作为栖身之所;生产工具缺乏,捡废铁、砌烘炉,自己动手打造简易农具,甚至用木犁代替金属犁铧;牲畜不足,靠人力牵引,戏称“二牛抬杠”,一天下来,战士们肩肿淤血,甚至磨破皮肤;没有测量工具,用望远镜和机枪准星作仪器,测量渠道,划线圈地;生荒地没有灌溉系统,战士们用大铁锨、小圆锹、十字镐、坎土曼挖渠引水。生活十分艰苦,有的部队连续50多天用盐水和辣椒面下饭,有的靠煮麦粒、豆子和玉米充饥。在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全体官兵凭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克服各种困难,高强度地从事着生产劳动。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新疆降雨稀少,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靠高山融雪灌溉,属于灌溉农业,水利建设是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驻疆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先从兴修水利抓起。1950年的早春,王震与农学专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等专业技术工作者,赶赴南疆进行水利勘测,先后会同二军六师师长张仲瀚、五师师长徐国贤研究规划兴修库尔勒十八团大渠、阿克苏胜利大渠等工程。2月初,王震返回迪化,又立即偕同水利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与六军十七师研究兴修和平渠水利工程,解决北郊垦荒引水问题。经过周密规划设计,确定修通长32公里、贯通迪化南北的和平渠一期工程,引水到即待开垦的五家渠垦区,规划灌溉48万亩荒地。修渠没有水泥,只能用片石干砌渠道,设计测算,所需石料至少需100辆卡车运一个月。王震同六军军、师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后,决定从30多公里外的三屯碑开采石料。没有运输工具,各部队制作爬犁依靠人力来运载。北疆的1、2月正是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整修和平渠工程全面开工。王震拉着装满片石的爬犁走在前面,六军军长罗元发、政委张贤约,十七师师长兼迪化卫戌司令程悦长、政委袁学凯等军、师领导拉着爬犁随后。30多公里冰雪路上,5800多名官兵组成的一支爬犁大军,顶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浩荡行进。爬犁大军行经市区时,迪化市轰动了,各族群众被这样的场面所震撼。将军拉爬犁运石头修水渠,亘古未闻,解放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为的是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为边疆人民办好事,军队的义举深深感动、教育了各族市民。

  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积极参加拉运石头,不少街道居民和郊区农民也主动帮助部队干活。新疆军区机关、六军军直机关、十七师师直机关、四十九团全部、二十二兵团机关,直接参加拉运石头的解放军官兵达到1万多人;地方各单位参加拉运石头的人员达到1.3万多人。短短几天,工程所需石料便备齐,施工不到3个月,完成和平渠一期工程,既解除乌鲁木齐河每年春夏对迪化市区的洪涝危害,又扩大灌溉面积36000多亩。此后,和平渠又从安宁渠进一步延伸到猛进水库,全渠长达100多公里。

  农谚云:“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大生产运动中,为了培植地力,提高产量,二军六师师长张仲瀚率先垂范,亲自肩挎柳条筐,在焉耆垦区同战士们一起拾粪积肥。将军拉爬犁修筑渠道,师长忙拾粪增加肥力,军队各级首长带头参加生产劳动,鼓舞了指战员的生产热情,这是十多万驻疆官兵开展大生产的一个缩影,成为流传至今的一段佳话。1950年当年,大生产运动就获得丰硕的成果,全军开荒96.2万亩,播种83.5万亩,收获粮食3427万公斤,棉花37.5万公斤,油料186万公斤,瓜菜2254万公斤,造林1065亩,年终牲畜存栏16.6万头。生产的粮食可自给7个月,油料蔬菜全部实现自给。

  1951年耕种面积达89.5万亩,收获粮食4450多万公斤,与1950年相比,增长37%;收获皮棉55.5万公斤,增长64%。

  1952年播种面积162.2万亩,与1950年相比,增加近一倍;收获粮食9960万公斤,增加6500万公斤;棉花总产334.5万公斤,增加300万公斤。畜牧业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到1952年底,存栏牲畜达50余万头,其中有马2.4万匹,牛2.9万头,羊42.6万只,猪1.9万头,产肉品2200吨,羊毛200吨,牛奶200吨,改善和丰富了部队指战员的生活供给。

  1953年,玛纳斯河流域生产部队,率先组织开展棉花大丰产活动。官兵们采用科学种植方法,精选良种,施足底肥,深耕密植,适时以沟灌改漫灌,加强田间管理。当年,棉花获得空前大丰收。2万亩棉田产籽棉402万公斤,亩产达201公斤,单产比1952年提高2.29倍。玛纳斯河流域垦区棉花大面积丰收,为大面积提高棉花单产积累了经验,也为其他农作物的大面积丰产树立了榜样。王恩茂、包尔汉等党政领导,相继到垦区慰问祝贺。玛纳斯河垦区在科学植棉上继续探索,单产和总产不断创造优异成绩,成为我国优质高产棉花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屯田,都深知屯垦之要,首在水利,有水就有地,就有收获。发展农业,水利先行,1950年以来,驻疆部队深入持久地开展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建设。除了修建迪化市和平渠水利工程,其他陆续完成的主要水利工程还有:六军十六师建成全长52.4公里,以陶粉、石灰加砂子制成“代水泥”,浆砌卵石、片石的哈密红星一渠、二渠;二军五师建成总干渠长102公里,第一期工程灌溉能力达22万亩的阿克苏胜利一渠;二军六师十八团建成全长30公里的库尔勒十八团大渠一期工程;整修扩建迪化红雁池水库。1952年底,哈密红星一渠、焉耆解放一渠、库尔勒十八团大渠竣工放水,数十万亩农田得到灌溉。玛纳斯蘑菇湖水库、玛纳斯河中游西岸大渠、东岸大渠、迪化猛进水库、哈密红星二渠、焉耆解放二渠、阿克苏胜利渠、前进渠等大中型水利工程,陆续兴建。还整修一些重要渠道,如伊犁湟渠、卡普克河东西干渠、玛纳斯军民两用渠等,筹建乌苏车排子、呼图壁大海子水库等水利工程。

  1950年至1953年,驻疆部队在大生产运动中用于水利建设投资达3286.66万元,开凿和整修大小115条灌渠,修建起各种水利建筑物800多座,完成土方约3200多万立方米,石方25万立方米。修成的渠道分布在乌鲁木齐河、玛纳斯河、伊犁河、开都河、孔雀河、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和哈密、什泉子流域一带。增加灌溉面积200余万亩,不仅对解放初期新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新疆以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锻造了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专业化水利建设施工队伍。

  (作者为自治区党委原党史研究室巡视员)


原文链接:http://www.xjkunlun.cn/dswx/jjds/59793.htm
上一篇: 解放初期驻疆人民解放军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二)

下一篇: 解放初期新疆各级人民政权建设与施政的实践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