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干部风采

我家的扁担

2020-09-12 作者:佚名 来源: 昆仑网

  “五一”劳动节前回到故乡,在一间老屋里,我翻找出一根布满灰尘的扁担。那是当年父亲请木匠用门前那棵老槐树制成的扁担。眼前这条扁担,弯腰驼背,毫无生气,布满岁月的沧桑感。但它却像一位被时光遗忘了的老人,静静地蜷缩在红尘之外,吐露着一个村庄满腹的心事和从前的秘密,用浑浊而又深邃的眼睛,见证着乡村的昨天和今天。

  1965年,我出生在河南省光山县一个小村庄里。村庄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之南,地貌为丘陵冈陵区,路是窄窄的田埂路,交通十分落后,运输以肩挑为主。村民们无论下地或赶集,只要操一根扁担在手,心里仿佛踏实许多。

  记忆里,清早起床第一件事,就要去水井挑水。每逢集市日,乡亲们都会用扁担把家里种的蔬菜和粮食等农产品挑到街上、县城去兑卖,换来一家人的生活开支。

  收获季节,阡陌纵横的田间,到处是挥汗走在田埂上挑着稻捆子忙碌的父老乡亲。稻田离村中的稻场远近不一,所有的水稻需连草带谷,一捆一捆地挑回稻场,用牛拉着石磙碾脱稻谷后,将稻谷扬好晒干再挑回家里。那么多的水稻,全家人出动得挑大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13岁开始,就用扁担为家里挑稻捆子,稚嫩的肩膀常常被磨得血迹斑斑。当时,我很羡慕北方那些一马平川的地方,那里的农民运肥和收割庄稼都是用牛车或马车。我常想,要是哪天我们村子也能将牛车或马车拉到田间就好了。1982年,我参军入伍到新疆,看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机械化耕作、宽阔平坦的生产路,想起家乡的丘陵田地,心里总是盼望:家乡何时能实现机械化耕作、告别肩挑的辛苦呢?

  2006年之后,我从部队先后回乡探亲,看到村里的土路都修成了水泥路,从村子一直通到镇上。村里人外出、赶集先是有了摩托车、农用车,后又有了电瓶车、轿车;家家先后有了压水井、或装有潜水泵的自抽水和自来水;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扁担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13年,县里用扶贫专款为村里修了生产路,机耕道通到了所有的田间地头。我三弟家买了大马力拖拉机、小型运输车,耕种、收割庄稼都用机械。“双抢”大忙季节,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穿梭田地间。

  今年回乡期间,我与三弟聊起那根槐木扁担。三弟说:“修新屋时旧农具全扔了,只留下这根不占地方的扁担,算是个老物件,留个念想。”是啊,那记载着乡亲们的艰辛和勤劳、昔日挑起整个乡村经济发展的扁担,如今却成了怀旧的对象。


原文链接:http://www.xjkunlun.cn/labgz/xyfc/46803.htm
上一篇: 我坐上乌鲁木齐地铁了

下一篇: 在伟大的事业中燃烧青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