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中国西部戈壁中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这一声巨响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有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技术,中国人为此而骄傲!
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当年那些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做出大量基础性工作的人们,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1965年,我从山西大学毕业。毕业前3个月,我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当时能在大学里入党的人很少,全班63人中只有我一个。毕业后,我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留在山西,一是到新疆。我积极响应党的“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报名来到了新疆,在乌鲁木齐西北182高级技工学校当了一名老师,承担“两弹一星”的燃料准备工作,从此踏上“秘密征程”。由于我工作的特殊性,刚一入职单位就组织我们参加了保密宣誓。我清楚地记得保密誓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句话后来也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那时我们队有120多人,每年3月份外出10月底收工,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都在野外。为了采集到铀矿石,我们要背着沉重的仪器、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高温下穿梭作业,平均每天工作6个小时。除此之外,队友们在勘探、开采过程中经常能挖到没有引爆的哑炮,工作中充满了危险。由于整天和粉尘、强辐射物质打交道,很多队友后来都患上了职业病,身体状况受到严重影响。
2000年,我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就受邀参与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我又开始耕耘着自己的第二个春天。在关工委工作的15年里,我撰写了若干提案,出版了《春风化雨润心田》《播撒阳光》两本书,还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撰写了三篇有关净化网络环境、论述关工委工作特殊性的专业论文。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国创造科技进步奇迹的70年。这些科技成就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年过八旬的老人,我依然要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因为,新疆就像一块吸铁石将我牢牢地吸在这里,并且扎下很深很深的根。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