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正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记者跟随西宁市湟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来到了湟中区坡西村拜访了一位特别的老人——祁富德,一名拥有64年党龄的老党员。
当我们到达祁富德老人家中时,他取出了自己珍藏一生的“宝贝”。
两枚被擦得锃光瓦亮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一张革命军人证明书,记录了老人在朝鲜战场上经历的枪林弹雨、九死一生,见证了他的战斗功绩。一张张荣誉证书被塑料纸包裹得崭新如初,记录了他在家乡奋斗过的点点滴滴、峥嵘岁月。
出生农家 年少懂事
87岁高龄的祁富德老人说话时思路清晰、言语清楚、铿锵有力,如果只听声音完全感觉不到他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在老人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战争岁月、对革命一生的深情回忆。
1933年4月28日,祁富德出生于湟中县(现湟中区)坡西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中6个子女,父母含辛茹苦拉扯着兄妹6人,日子过得非常艰辛。“从小家里人多、生活艰辛,我要努力干活,让自己和家人能够吃上一顿饱饭。”老人回忆着。
祁富德从小就很懂事,也很体谅父母的不易。作为家中最年长的孩子,他从11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羊,之后又当过采矿工。不平凡的经历让老人尝遍世间疾苦、受尽白眼屈辱,当然,这也磨砺了老人坚忍不拔的意志,铸就了他一心为民的赤胆忠心。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951年4月,18岁的祁富德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报名参军,此刻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未来要亲身经历抗美援朝战争。
参军报国历经生死
1951年7月,在经历了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后,祁富德光荣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第一野战军的一名战士。随后,上级部队从这一批新兵中选拔了一个加强营,以特训为名将他们带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村一带与其他地区选拔出的部队进行整编,为他们换发了新式武器,并开展军事训练。同年12月,他们踏上了奔赴吉林省通化市的火车。此刻,年轻的祁富德隐约知道了他将要奔赴的战场在哪里。
到达通化市后经过简单修整,1952年1月,祁富德同战友们乘火车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最终抵达平壤前线。平壤战役、临津江战役、新四洞战役、马良山战役、高旺山战役……祁富德经历着一场场战役,九死一生。“从踏上朝鲜土地的那一刻,战友们一个个牺牲,我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还能够活到现在。”祁富德老人感慨道。
“在朝鲜战场上,敌人一个榴弹炮空中爆炸,随即一个排所剩无几,我右手小拇指、无名指及左手食指被炸,右眼被炸,左肩膀也受伤严重。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好像过电影一样,记得老清楚了。”老人回忆着。
70年的时间过去了,对于战斗中的情节,祁富德老人记忆犹新,一提到当年经历过的战斗、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老人禁不住心情激荡。他向我们讲述了70年前发生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地故事。
在临津江战役中,身为机枪手的祁富德并不知道自己击毙了多少个敌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随着敌人一个个倒下,他的战地经验不断积累,越战越勇。惨烈的战斗一场接着一场,吃饭成了战斗中最大的难题,因为生火做饭冒烟很容易招致美军飞机的轰炸,所以随身携带的炒面便成了唯一的口粮。一把炒面一把雪,虽然很干,难以下咽,但在战场上已经算是美味佳肴了。
在高旺山战役中,随着一声炮响,祁富德被炸到冰冷的河水中,等自己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昨晚还在举行联欢会,载歌载舞的学生兵一个个倒地牺牲,一个连150名战士中110名战士牺牲。“战友都牺牲了,他们牺牲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啊!我还活着,我的命已经很长了!”从话语中,我们能听得出祁富德老人对生命的敬畏。
祁富德老人告诉我们,朝鲜的山地较多,山高路险,且正值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时候,从临津江、新四洞到马良山再到高旺山,自己身边的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牺牲了一批又一批。看得出来,在朝鲜战场上一年多的战斗经历,已成为了祁富德老人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回到家乡投身基层
1954年3月,因在抗美援朝战场受伤,祁富德选择退役,到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现华阴市)养老院进行疗养,同年7月转往宝鸡市西北荣校学习文化知识并于1958年6月顺利完成学业,期间于195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的祁富德回到了青海,在省民政厅短暂待了一个星期之后,面对在省城工作还是回到边远偏僻的老家,祁富德老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回到了阔别近8年的家乡——湟中县(现湟中区)坡西村。“我回到家乡的目标就是让村民顿顿能吃上饱饭、孩子们能上得起学,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祁富德老人告诉我们。
从大队会计、生产队长到民办教师再到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党支部书记,1961年到1982年的22年间,村里的各类职务老人几乎一个不落当了一遍。
在当生产队长期间,他带领本小队40余户360余名村民通过建砖瓦厂、石灰窑,不断提高了小队的人均生产工分;在当民办教师期间,他带头修缮学校、宿舍,修建办公室,极大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生活环境。1971年,在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之后,祁富德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的责任也更大了。为了解决村民吃饭的问题,他带领全村1200余人引水建渠、修建基本农田,粮食亩产由之前的200斤每亩提高到800斤每亩。为了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他通过购买电石磨、粉碎机、压面机、拖拉机,办油坊等途径,一步步改善着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大家对生活有了盼头和劲头。时至今日,村民们仍对老书记的工作能力及在艰苦年代带领村民奔向美好生活的那段奋斗史赞不绝口。
从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之后,祁富德老人仍发挥着自己的余热,怀赤诚之心,尽点滴之力,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对人民尽心、对事业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传授给继任的村干部。
现在年近九旬的祁富德老人已行动不便,但他仍然怀着一颗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他常说:“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自己生活也越来越好,真心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参战老兵的好政策,自己心里有着无尽的感激。”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