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干部风采

新时代“西畴精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0-11-17 作者:佚名 来源: 云岭先锋网

  在西畴这片精神高地上,西畴县委、县政府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各族群众用行动展现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恒”的韧劲、“众”的力量、“爱”的情怀,坚守“一切向前看、不忘走过的路、不忘为什么出发”的初心,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使命,与石漠抗争、向贫困宣战,把生存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发展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闯”的精神。西畴人敢闯敢试,1955年西畴东升合作社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一度处于混乱阶段,后来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大胆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在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整顿好并积极发挥作用,并成为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典范。再到后来西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战贫困、斗石漠、兴产业、建家园、促和谐,在西畴这片土地上敢闯敢试,发扬“闯”的精神,彻底改变了西畴生存发展面貌。

  “创”的劲头。西畴历届县委、政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在带领群众发展中善于听取民意、凝聚民智,不断创新。在与石漠抗争中,西畴人民从最初的炸石造地、封山育林到探索形成“六子登科”“五法治水”“四轮驱动”“三宜三美”等综合治理模式。在向贫困宣战中,从最初的“要致富,先修路”到探索建立“1+4+N”脱贫政策体系,让户户都有增收产业、家家都住安居房、人人都有好保障、村村都有新变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从最初的粗放式管理到形成“政治、自治、德治、法制、智慧”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出“五分钱工程”、幸福超市等用小招数解决大问题的群众自治新模式。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秉承毛主席光辉批示,不断加强党对基层各项事务的全面领导,探索出“十有十能”到“十有十强”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一系列实践表明,西畴人民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总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总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干”的作风。从“西畴精神”到新时代“西畴精神”,始终突出一个“干”字。西畴人民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他们“苦干、实干”,15户人家用12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生存之路,4户人家用了6年时间写下了“现代愚公”开山凿路新传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们“苦干、实干、创新干”,不断转变“干”的方式方法,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西畴人民把“干”的方式通过不断创新并进行系统集成,形成了一套新的“干”的模式,在新时代干出了新花样,取得了新成效。

  “恒”的韧劲。在长期建设美丽西畴、幸福西畴、和谐西畴的实践中,首先体现的是人民群众“恒”的韧劲,西畴人民坚守家园,恶劣的生存条件没有吓跑西畴人民,而让西畴人民变得更加坚韧、更有恒心。肖家塘村民姚仕斌,因为修路积劳成疾,还没等公路修好就匆匆离世,他的儿子姚成云又接着修路,只为圆父亲没有做完的“通路梦”。西畴人民就是这样,一代接着一代干,拥着炽热恒心只为圆了“西畴梦”。其次是体现了历届西畴县委、政府“恒”的韧劲,西畴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再困难都没改变初心。立足西畴县财力困难的实际,为了将各项措施、政策落到实处,历届县委、政府几十年如一日,县委办公楼没有变、“一圈两极三走廊四基地”思路没有变,勒紧裤带过日子,节约出钱搞建设,呕心沥血、东讨西要争取资金,将每分每厘花在发展的刀刃上,就是这样,历届西畴县委、政府用“恒”的韧劲带着群众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众”的力量。一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从“众”字的结构来看,一人在上,两人在下,上面那个人就是带头人。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事必须要有带头人。新时代“西畴精神”的成功,从小的方面来看,是因为有党员带头,如李华明、谢成芬、刘超仁、刘登荣等这些共产党员先进典型,是他们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实干苦干创新干,造就了新时代“西畴精神”。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有党组织的领导,是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强化,不断把组织力转化为实干的行动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谋发展、破瓶颈的优势。西畴几十年的奋斗实践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将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二是群众为本,基础在下。再从“众”字结构来看,下面的两个“人”是基础,只有团结好下面两个“人”,上面的“人”才能站稳、站实,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新时代“西畴精神”,是坚持党领导并团结带领群众的苦干、实干,集中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持续抓党风廉政、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基层治理等工作中,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批群众的闹心事、操心事、烦心事,使得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如鱼水情,在干事创业上群众真心、真情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是聚集好民智民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新时代“西畴精神”是汇聚了群众智慧的,这其中的成功经验典型,不是某一个人想出来的,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造就出来的。如“五分钱工程”,它的首创就是兴街镇拉孩村的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群众为了搞好村内卫生、激发内生动力形成的共识。我们把群众的这些想法做法发掘出来,用制度固化成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典型。也正因为我们尊重群众首创,充分吸取民智,才形成了“六子登科”“五法治水”“四轮驱动”“幸福超市”“十有十强”“西畴新现象”等一系列成功案例。四是大家一起干。“众”字从形上看,像一座山峰,只有三个“人”稳固,“众”才能屹立不倒。新时代“西畴精神”是西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实实在在的“干”,是人民群众相信党、依靠党,真心同县委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山高人为峰”,只有实干,不断带着群众勇攀高峰才能一览众山小。五是一屋之下,双人携手。“众”字再从形上看,是两个“人”同在一个屋檐下,象征着在西畴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各族人民手牵手、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西畴是多民族地区,有6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团结是我们工作的基石,在西畴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某全局。新时代“西畴精神”就体现在西畴县委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民族团结与平等,带领各族群众的苦干实干上;体现在各族群众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为实现脱贫致富的共同团结奋斗上;体现在各族群众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和谐共生的丰硕成果上。六是留下一种情怀,县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带着一代又一代的西畴人民前行。“众”字再从结构上看是一个“人”站在两个“人”的肩上。新时代“西畴精神”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钉钉子,是一届接一届的党委、政府,带着一代又一代的西畴人民凿出来的。从郑清宽老书记那届县委、政府带着群众炸石造地,到一届届县委、政府带着群众战石漠、斗贫困、兴产业、建家园,新时代“西畴精神”就是在他们肩膀上的集成体系。

  “爱”的情怀。一是西畴人民爱党爱国,不埋怨。从上世纪50年代的援越抗法、60年代援越抗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守土卫国作战,西畴人民长期经历战争洗礼,为支持内地建设和发展作出巨大牺牲和奉献,战争给本身条件就不好的西畴再次烙下一块伤疤。直到1992年,西畴县才将重点转移到抓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比内地整整晚了14年,丧失了良好发展机遇。西畴人民的爱党爱国热情也因战争深深根植于灵魂,自始至终没有因不是邻边县没有享受到任何战后恢复项目而抱怨党和政府,而是一直与党和政府共进退,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如江龙自建小康村,村支部委员刘超仁为改变江龙村旧容旧貌,带着村里的几个群众到县里申请小康村项目,县里给的答复是“没有项目了”,但刘超仁他们没有因“没有项目了”就坐等项目或放弃不干,而想的是“党委、政府有难处,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干”,于是他们回家就带领群众自建小康村。也正是有像刘超仁一样的一批批心怀大义的西畴人民,才涌现出了清河、龙正、岔河等一批批小康示范村。二是党委、政府爱这片土地和人民,不屈服。西畴历届县委、政府立足于对西畴县情的深刻认识,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将打基础、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构和谐的蓝图规划作为一届接一届干的抓手,传好“接力棒”,跑好“拉力赛”。正是县委、政府深爱着这里的人民群众,一届解决一个“最后一公里”,将铺设起若干高速公路,一届垒一块砖,必将建成伟大事业的高楼大厦。三是西畴人民爱家乡爱家园爱家人,不放弃。西畴恶劣的自然条件并没有使西畴人民屈服,因爱家恋家使西畴人民勇敢地向大山宣战、向石漠宣战、向贫困宣战,将“坐等受穷”转变为“实干致富”,战石漠、斗贫困、兴产业、建家园。如地处悬崖峭壁上的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尽管离县城只有8公里,但由于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出行难成了全村群众最揪心和头疼的事。面对交通闭塞行路难,村支部书记李华明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发誓再苦再累,也一定要把进村路修出来,为此,他带领岩头村群众在悬崖峭壁上执着苦干12年,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脱贫致富路。路通了,他又谋划着村里的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养乌骨鸡,建生猪代养点,为的是守护好几个人的那个“家”,几代人的那份“业”。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为激发党员干部积极作为、大胆作为、创新作为,西畴县始终坚持一线识别干部,树立实干实绩用人导向。今年以来,西畴从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一线提拔使用干部20人,占提拔干部数的54%;始终坚持正向激励,激发干部工作激情,积极引导干部争先创优,今年以来,开展公务员职级晋升2批次114名,激发公务员干事创业热情。在村级,深入实施“领头雁”培养工程、开展实干村考核、成立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为村干部交纳工伤保险等,不断提高村干部政治待遇和薪资待遇;始终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对腐败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对干部在推动改革先行先试造成的失误,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进行容错纠错。今年以来,共立案25件25人,结案33件3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1件31人,给予开除公职、开除党籍并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1人,为2名干部进行容错纠错。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点燃群众战胜贫困的昂扬斗志,西畴县始终坚持党委、政府搭台、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在长期脱贫攻坚实践中,党委、政府提供条件,用小投入撬动群众的大投资,创造出丰硕成果;始终坚持扶贫扶志相结合,深入开展“诚信、自强、感党恩”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新时代“西畴精神”学习实践活动,成立“西畴精神”宣讲团,建立“西畴精神”宣讲小分队,用身边的人去教育感染群众;始终坚持结合实际和创新作为,用小招数解决群众大问题,探索实施“五分钱工程”、建设幸福超市、成立扶贫车间和就业协会等,通过群众自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有效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使群众在精神上和收入上实现了可持续。

  红色基因让新时代“西畴精神”历久弥新,在顺势而为中坚持不断创新,彰显了强大生命力,将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时代积极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杨 韬(中共西畴县委副书记)


原文链接: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0/11/12/342649.html
上一篇: 考核不能只“考”不“核”

下一篇: 用好“小事小节”这面镜子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