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乡镇政务

珙县:建好烟区产业综合体多元融合促农增收 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成效显著

2021-07-18 作者:佚名 来源: 宜宾市农业农村局

  

  

  自2020年以来,珙县县委、县政府借力国家级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试点的东风,紧紧围绕“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建设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烟农主体、龙头企业支持、家庭农场带动”的运作模式,实现了烟+N多元产业深入融合,“产业稳定、绿色生态、效益明显”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助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一、强化组织保障,确保合力推进。

  综合体内土地流转由乡镇、村协调组织,按照“先集中、再出租、差异化定价”的流转原则,以承租期5年以上为标准,积极探索颇有成效的土地流转模式。2020年流转土地面积1100余亩,租期合同均达到5年期以上。在此基础上,县烟办整合农口项目资金850万元,用于区域内路网布局、渠系完善和灌溉蓄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烟草行业投入639.84万元用于完善灌溉用水、农机及烟叶生产“两头工厂化、中间机械化”的设施设备。项目实施完成,极大地改善烟区生产条件,对于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稳定烟农队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U020210714587863659984.png U020210714587863886577.png
图为:综合体烟叶种植区

  

  二、开展多元经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综合体积极开展“烟+水稻”“烟+蔬菜”“烟+食用菌”为主的烟+N多元经营。同蔬菜龙头企业达兴公司、食用菌龙头企业光顺公司和稻米龙头企业沁合米业开展深度合作,在综合体内利用轮作烟地开展水稻种植,在田块冬闲季节开展莴苣、食用菌等种植。2020年种植烤烟640亩、水稻230亩、蔬菜206亩、甜玉米70亩;2021年烤烟种植620亩、食用菌260亩,烟田轮作生姜210亩、甜玉米350亩、水稻380亩。

  U020210714587864118195.jpeg
图为:珙县综合体生态优质烟叶

  

   三、探索“时薪”用工模式,实现闲散劳动力创收。

  综合体内钰明烤烟家庭农场创新性采用“时薪制”用工模式,按照“固定用工+临时用工”组合的方式,就地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相对较弱、劳作时间不确定的老人、妇女、贫困户等根据自身家庭生产、生活情况,有富余时间即可到综合体务工,2020年、2021年工资分别按9元/小时、10元/小时计算。灵活的用工模式为闲散劳动力提供了一个既可照顾家庭,又可创造收入的好环境,受到周边农户的好评。2020年,到综合体务工农户192名,其中临时用工4375.3个工时,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周边农户户均收入达3.2万余元。

  U020210714587864388501.png
图为:烟区综合体内轮种的玉米

  

  U020210714587864795264.png
图为:烟区综合体内种植的羊肚菌

  

  四、综合体建设成效显著,实现农户增收生态增效。

  综合体的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显著。一是当地农户实现持续增收,经济效益显著。2020年,综合体内烤烟种植实现收益250万元,水稻、蔬菜等多元产业实现收益158万元,亩均产值超过6000元;2021年综合体总产值预计将达580万元。二是综合体“烟+N”产业体系,创造出相对稳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发展,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每年农户土地租金收入55万余元,就地务工收入超过200万元,帮助了16户贫困户脱贫。三是综合体内“水旱轮作”的生产方式,改变了烟田生态条件,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抑制了病原物滋生,减少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实现了土壤营养元素的均衡利用和对土地的用养结合,促进了多产业高效、绿色发展。综合体内生产的莴苣获得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生产的水稻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U020210714587865132035.png U020210714587865457669.png
图为:烟农管理、收割烟叶

  


原文链接:http://nyncj.yibin.gov.cn/zwzx_86/202107/t20210714_1484571.html

上一篇: 屏山县举办茵红李产业发展生产与市场端专业合作论坛

下一篇: 宜宾市农业农村局迅速学习传达贯彻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来宜调研...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