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乡镇风貌

三坊七巷:坊巷传韵 家风流芳

2022-06-25 作者:佚名 来源: 七一网

  

  

  

  夕阳映照下的福州三坊七巷文化历史街区。图/姜克红

  福建福州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古城一角坐落着三坊七巷。在这里,白墙灰瓦,精致的木雕,马鞍形的风火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诉说着悠远深邃的历史。

  坊巷长深,家风久远,由三坊七巷走出或在此坊巷住过的一大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多以家风清正、治家严谨、爱国忧民著称。其中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和冰心等人的故事,至今仍在坊巷间口耳相传。

  

  

  福州三坊七巷闽派古厝典型的马鞍墙。图/宋为伟

  持身严正 报国为民

  沿着三坊七巷南后街往南行走,路西有一座具有江南园林风韵的古建筑,这就是“林则徐纪念馆”。

  纪念馆内悬挂着林则徐当年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手书的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联语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馆中还悬挂着林则徐家训《十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林则徐将它作为自己涵养德性的标准,也是教育子女的原则与指南。

  林则徐为官30余年,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云贵总督,两度获任钦差大臣,非但没有尽享荣华富贵,反倒一贫如洗,未给后人留下什么遗产,而且还引导家人厉行节俭家风。他在自己的老屋里给林家子孙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始终以国计民生为头等大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救世济民的品德写照。据说,无论林则徐在哪里做官,在他的房间总悬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寄望子孙后代修齐治平,以苍生之幸福为己任。

  为了勉励在京做官的长子林汝舟,林则徐曾在家书中写道:“服官时应时时作归计,勿贪利禄,勿恋权位;而一旦归家,则又应时时作用世计。勿儿女情长,勿荒弃学业,须磨砺自修,以为一旦之用。”进退之间,无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在林则徐的影响和教诲下,他的3个儿子林汝舟、林聪彝、林拱枢均为官廉洁且有政绩,为民所称道。

  

  

  严复故居里的严复雕像

  群先己后 六训传世

  三坊七巷郎官巷20号,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

  “群先己后”是严复的座右铭,意思是要先想到别人再想到自己,人不能自私自利,光想自己一个人。他曾对夫人朱明丽说:“人要节俭,万万不可贪私不公。”他教导外甥女何纫兰:“至于升官,吾视若浮云久矣!”由此可见其淡泊名利的品格风范。他的9个子女经良好家风的熏陶滋养,皆有所成,在不同领域作出了贡献。

  严复善于教导子女。他教育三儿子严琥:“吾于文字颇知荼蔗,往往自轻己作,成辄弃去,又以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又薄身后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灾梨枣也。”他要求严琥把济助他人和建功立业视为己任,积极进取,有所建树。

  1918年9月,严复将年仅15岁的四儿子严璿送到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读书,并在9月11日写信给他,向其解释为何要送他外出求学。这是严璿第一次外出求学,做父亲的自然心中很是不舍,但严复说“男儿生世,弧矢四方,早晚总须离家入世”,男子汉志在四方,要在生活中磨炼自己成就自己。严复在信中对儿子在为人、处世、治学等方面予以指导,关怀备至,读来令人感到温暖。

  1921年10月,这位一生心系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的老人在病榻上,亲手给子女书写遗训,共有六条:其一,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其二,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其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不复更来;其四,须勤思,而加条理;其五,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其六,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这份闪耀着智慧之光的遗训,将国家之事摆在第一位,要儿女们时刻牢记中国人当以国家为先,群体为重。至今读来,仍然句句掷地有声。

  

  

  冰心与家人。资料图

  一栋古厝 两位名人

  三坊七巷不仅建筑精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往往一处民居有多位名人曾居住过。

  距三坊七巷北侧入口不远处,一栋坐西朝东的三进大院居住过林、谢两家,林觉民的故居与冰心的故居都在这里。

  在林觉民故居,那篇感人至深的《与妻书》复制品悬挂在墙上,读着它依然能够感受到林觉民就义前写下此书的心境。

  林觉民从小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但无意获取功名,13岁那年在考场上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7个大字后拂袖而去。后来,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做好了随时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准备。而妻子的理解和默默支持,更坚定了林觉民的决心。

  

  林觉民的《与妻书》。资料图

  在林觉民故居的卧室,有一桌、一床、一椅。窗前婆娑的树影含情脉脉;床榻之上,照片里的林觉民和爱妻陈意映执手相看泪眼。

  《与妻书》云:“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字里行间不仅是对亲人的深爱,更是对国家的热爱。

  在同一片屋檐下,这里还走出了一位“世纪老人”——冰心。典雅的紫藤树屋见证着冰心幼年时的坊巷生活,她在此受到爱的陶冶和熏染。在五四运动期间,冰心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从此走上写作的道路。

  冰心的父亲是北洋海军一位爱国将领,父亲的言传身教一直影响着她。冰心毕生以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在冰心近80年的创作历程中,她写了大量散文和小说,《小橘灯》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她还写这样的小诗:“弱小的草呵!骄傲些罢,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小诗只三言两语,却融进了许多深刻的哲思。

  爱国主义一直深深浸透在冰心的作品中,即使是礼赞母亲、赞美童心和大自然的篇章,也无不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感。在90岁高龄时,冰心在《世纪印象》一文中直抒胸臆:“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

  漫步三坊七巷,那些坊巷中的家风故事,如秋日的果实一样美。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05531.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重庆市公安局再部署再推进全市公安机关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下一篇: 邻居老太太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