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乡镇政务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三秋”生产技术情况发布会

2025-10-17 作者:佚名 来源: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预计10月18日起山东将会进入降水间歇期,气象条件对土壤散墒较为有利

  雨幕下的粮食“保卫战”怎么打

  今年秋季,山东省经历连续阴雨天气,降水范围之广、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综合风云气象卫星、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等资料分析,截至10月14日,全省近八成的站点10厘米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据预报,10月17日仍有一次全省性降雨过程。

  当前,正值全省秋粮集中收获的关键时期。农民面对土壤湿度高、农机收获和晾晒难等问题该怎么办?如何抓好秋粮收储减损?后续怎么种足种好小麦?10月15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多位相关领域专家给出技术建议。

  加紧排水降渍,科学分类抢收

  9月份以来,特别是10月份的持续降雨,导致各地农田土壤水分已经饱和,部分低洼地块出现农田积水。前期,全省各级已累计调集3.1万台各类排水设备,抢排农田积水。目前,鲁北等地仍有积水的地块。

  “对于这些地块,首要任务就是调集一切可用机械装备,加紧疏通沟渠、机械抢排,千方百计排除田间积水。”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彭科研说,对土壤水分严重饱和的地块,要在田间开挖沥水沟、开沟沥水,或利用地势坡度加快排渍散墒,为农机早日进地收获和后续整地、播种争取主动。

  据预报,预计10月18日起全省将会进入降水间歇期,气象条件对土壤散墒较为有利。“建议大家抓住天气晴好窗口期,统筹考虑种植面积以及作物成熟度、农机适配度、晾晒匹配度等因素,对秋粮作物进行精准分类、适时收获。”彭科研说。

  对于作物倒伏风险比较大的地块,应及时组织机械或人工抢收,防止果穗在田发芽霉变。对已经完全成熟且收获机械可以进地的地块,应抓紧进行收获。对正常在田、尚未完全成熟的地块,不要着急抢收,待作物成熟后,结合天气状况、农机匹配度、籽粒含水量和烘干、晾晒、仓储条件等,适时进行收获。对于大豆,应待叶片脱落,摇动有清脆响声,籽粒含水量降到20%左右时收获。

  用好“玉米楼子”,简易辅助降湿

  受持续阴雨影响,高水分玉米安全储存成为粮安保障的突出挑战。“我们需要从农户、储备企业、贸易企业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安全储存保障网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储粮专家、高级工程师程小丽说。

  农户储存方面,一是建议尽量避免将玉米穗直接堆放在泥土地或水泥地上,这类存放方式易导致潮气滞留。推荐用木板、砖块或钢管垫高30厘米以上做隔潮层,再在上方堆放玉米穗,同时确保垛与垛之间留足通风道。二是用好“玉米楼子”传统智慧,其四面透风,能让玉米籽粒自然降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储存方式,特别适合农户庭院使用;三是做好简易辅助降湿,可在玉米堆周围撒干沙土、生石灰吸湿;若为少量玉米,可用风扇辅助降湿;天气转晴后,需将玉米摊薄至5-8厘米晾晒,每2小时翻动一次。若玉米水分超过18%,最稳妥的办法是联系周边粮食烘干点,通过烘干、代存代放消除霉变风险。

  承担长期安全储粮战略任务的储备类企业,要构建精细化温湿度控制体系,依托液压翻板快速入库技术,快速完成整口仓的入库,为高水分玉米就仓干燥抢得宝贵时机;对高于安全水分2%以上的玉米,可采用大功率风机实现就仓干燥,将粮食水分降至安全标准。粮食入仓后,立即部署传感器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发热情况,启动“间歇式通风”“环流熏蒸”等措施。

  以粮食流通为核心的贸易类企业,要打造快速响应与高效物流体系,主动加强农户储粮流通桥梁建设,开通湿粮上门对接通道,及时掌握农户需求。对农户出售的湿粮,实行“检测即定价、达标即启运”机制,最大限度提升周转效率,降低库存积压与品质劣变风险,让农户储粮能够快速、顺畅进入流通环节。同时建立上下游企业协同机制,提前对接加工、销售渠道,确保粮食“快进快出”,减少安全隐患。

  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

  目前来看,今年小麦大面积晚播已成必然。“晚播麦田要选择分蘖成穗率高、群体构建快、根系发达的多穗型小麦品种。”省农科院研究员李升东说,依靠主茎和大蘖成穗是晚播小麦来年取得产量的关键,今年秋播一定要做到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过了适播期以后应科学增加播种量。霜降后每晚播一天播种量增加一斤,上限控制在40—45斤。

  怎么判断何时适合播种?李升东介绍,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时,也就是握土成团、落地散开时,再进行整地、播种作业。防止抢耕、抢种造成的烂种、烂苗和土壤板结等次生灾害;做到高质量播种,建议采用高性能复式条播机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墒情适宜条件下适当浅播(3公分左右),加快培育壮苗,避免苗小、苗弱。

  晚播小麦的生长重心是“先壮根、再促苗”,适度增施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寒能力。科学补充氮肥能加快苗情转化、培育壮苗。结合土壤墒情和玉米秸秆还田量,建议亩增施尿素10—15斤。

  多年的经验证明,深耕翻是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小麦冬季和来年干热风抗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尤其是在今年玉米秸秆含水量大、粉碎效果差的条件下,深耕翻更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深耕翻整地。(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毛鑫鑫)


原文链接:http://nync.shandong.gov.cn/xwzx/zwdt/202510/t20251016_485643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 中土农业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

下一篇: 答记者问|晚播小麦如何保产?关键技术指南来了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