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热点透视

解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新疆地方各级组织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2020-09-12 作者:佚名 来源: 昆仑网

  陈国裕

  1949年 9月25日、26日,国民党新疆地方军政当局宣布和平起义,改旗易帜,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阵营。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六军两支雄师劲旅,金戈铁马进军新疆;翌年初,鲜艳的五星红旗插遍从帕米尔高原到伊犁河谷,从塔里木河流域到阿勒泰草原的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开启了新疆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压迫走向平等、由动荡走向安定、由分裂走向统一、由黑暗走向光明、由落后走向进步、由苦难走向幸福的历史大转折。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未在新疆建立组织、发展党员。为了实现建设新新疆的伟大历史使命,尽快建立中国共产党新疆地方各级组织及其领导机构,形成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团结带领新疆各族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前进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新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革命活动

  简要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革命斗争实践,有助于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新疆开展组织、思想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未在新疆建立组织、发展党员,但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即高度重视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并把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1922年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就开始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探索,在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主要方针等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明确指出:尊重和保护各族人民“自由与权利”,申明“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次年 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重点讨论并确定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重要任务,会议也特别讨论研究了民族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论新阶段》的重要报告,从建立和巩固全民族抗日爱国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高度,强调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尊重少数民族管理和他们有关的事务,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共产国际也十分关注中国革命及中国的民族问题。1930年 6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曾指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革命高潮”,“党应当加强自己对少数民族的工作”,同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建立牢固的联系,并加以领导”。20 世纪 30年代初期,共产国际、苏联派遣一批干部、专家、顾问,包括一部分曾是中共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去苏学习、工作,以后又加入联共的党员干部到新疆,帮助盛世才平息战乱,稳定政局,制定六大政策,整顿财政经济,开始力所能及的建设。

  他们在新疆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进行工作,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同时也招致了盛世才的忌恨,以莫须有的罪名对这批加入联共的中共党人进行诬陷,迫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于1938年撤回苏联。这批联共党员不是我党派遣,也不同中共与盛世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在新疆工作的机构和干部发生联系,只受苏联党、政府和军事部门领导,遵守苏方和盛世才达成的协议:不公开身份,不发展组织,不公开宣传共产主义。他们作为早期从苏联进入新疆活动的中共党人,在新疆的工作,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在新疆工作积累了经验。他们的活动实践,应作为我党在新疆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载入史册。

  中国共产党有组织有计划派遣党员干部来新疆工作,是在30年代中期,与盛世才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之后。1937年4月,我工农红军西路军余部400余人按照党中央指示向新疆开进。陈云、滕代远受中央派遣由莫斯科来迪化援接西路军进疆,这标志着中共同盛世才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疆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为了团结动员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抗日,建设抗日后方,保持国际交通运输线畅通,进一步发展我党和盛世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完全必要的。盛世才“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同我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是我党与盛世才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经我党努力和盛世才同意,在迪化设立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应盛之请求,中共中央由延安陆续派遣100多名党员来新疆工作;还有一些从延安去苏联治病的党员干部途经新疆,被盛力邀并经中共中央同意留在新疆工作。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担任新疆省政府财政、文化、教育、新闻、民众团体等部门的官员或公务员,或在有关专区、县、军事单位任职,沿续了共产国际和苏联确定的不公开党员身份、不发展党的组织、不宣传共产主义的做法。但是,他们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认真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率先垂范,模范履行所担负工作的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动员各族民众的活动,全心全意地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为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不懈奋斗。中共党人在团结、发动新疆各族各界和广大民众进行爱国捐献支援抗战、维护抗战物资运输交通线畅通、传播先进文化、兴办教育事业、整顿财政金融、除弊兴利、发展生产、建设新疆,在教育群众、培养青年、播撒革命火种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得新疆各族人民的信赖、拥护和爱戴。抗战进入艰难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1942年9月,盛世才背信弃义,蒋盛勾结,同流合污,将中共在新人员一百六十余人全部逮捕入狱。至此,中共同盛世才统一战线关系彻底破裂。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被秘密杀害于狱中,其余中共人员把监狱当学校当战场,同敌人进行了“百子一条心”的顽强、英勇斗争,直至1946年 7月胜利返回延安,回到党的怀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革命活动实践,成为我党紧密联系新疆各族人民的桥梁、纽带,树立了党的形象,扩大了党的影响,连接起党与新疆各族人民血浓于水的亲密关系,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深深埋下信仰的种子。

  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成立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早在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之前,从党中央到西北局、第一野战军党委,就在考虑、酝酿党在新疆的组织建设和领导机构设置、领导成员配备问题。

  1949年10月9日,彭德怀、甘泗淇在酒泉,就新疆党组织领导机关体制设省委或分局及领导机关人选,请示毛泽东。中央考虑到新疆是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问题的处理需要当机立断,职权扩大一些较为妥当,决定成立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直接隶属中央,并接受西北局领导。10月12日,中共中央电示西北局和彭德怀:“新疆党的领导机关应成立分局,同意以王震为书记,徐立清为副书记,罗元发、张贤约、饶正锡、王恩茂、郭鹏、曾涤、邓力群为委员。”后增补高锦纯、张希钦为委员。11月8日,王震在迪化各族各界欢迎大会上,向新疆各族人民郑重宣告,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已成立并开始工作,并向全疆各族各界人士和各族群众的支持表示感谢。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履职运行,组建了精干的工作机构,以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工作任务的增加和机构职能的调整增补,工作机构的制度化、规范化、效能化建设也逐步完善。最初设置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和政策研究室。1950年 6月,增设统战部、民族部、纪律检查委员会。1951年1月,新疆分局向党中央和西北局呈报工作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的意见;6月,中央批复同意设置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策研究室、职工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保密委员会、外事委员会等机构,并任命各机构的负责人。6个委员会仅纪律检查委员会内设了纪律检查处作为办事机构,其他委员会均兼职,不设内设机构,保持精干高效。后民族部并入统战部,民族工作成为统战部的首要工作。1月设新疆分局直属机关党委,后改称省级机关党委。8月设办公厅,秘书处纳入办公厅。在政策研究室基础上设农村工作部,撤销政研室保持其职能。1950年 3月成立新疆分局地方干部训练班,以后随着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发展,先后改称分局干部学校、分局党校。新疆分局机关报《新疆日报》1949年 12月6日创刊,正式出版发行,新疆日报社成立。

  1950 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包尔汉、赛福鼎为新疆分局委员。11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新疆分局正副书记改为第一、第二书记,王震任第一书记,徐立清任第二书记,调张邦英任第三书记。

  1951年 6月,中共中央决定新疆分局组成人员增至 18人,设立常委会,由王震、徐立清、张邦英、高锦纯、邓力群、饶正锡 6人组成。1952年 6月,中共中央对新疆分局领导机构作了较大调整:王恩茂任第一书记,徐立清任第二书记,张邦英任第三书记,赛福鼎任第四书记;常委还有高锦纯、包尔汉、王震、饶正锡。以后分局常委会及领导成员部分调整:赵守攻、吕剑人、辛兰亭、杨和亭先后任常委,高锦纯任第一副书记,武开章任常委、第二副书记,常委王震、饶正锡先后调离。

  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新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历史新纪元拉开帷幕,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疆的组织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新疆伟大事业的奠基礼成功举行,标志着当代新疆的发展进步有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此后,新疆分局领导新疆各级党的组织、人民政府、驻疆部队及社会各界、人民团体,全心全意地依靠和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迅速稳定社会大局,巩固边防,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民生,培养、建设和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完成建党建政,进行民主改革,筹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等各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使世世代代深受剥削压迫之苦的新疆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三、全疆各地党组织的建立

  新疆分局成立后,首要责任是稳定新疆局势,必须建立各级组织,逐级履行职责。当时,只有进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有着健全的党组织体系和党员队伍。新疆分局以军队党委为基础或从军队抽调党员,陆续组建起地方各级党的组织与领导机关,再由各地党的组织在本地各民族先进分子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新疆省行政区划为1市10区:迪化市,伊犁、塔城、阿山、迪化、哈密、焉耆、阿克苏、喀什、莎车、和阗专区。中共中央批准,在新疆分局之下,成立喀什、迪化、伊犁 3个相当于省委级的区党委,以二军党委

  为基础,建立中共喀什区委员会;以六军党委为基础,建立中共迪化区委员会;新疆军区抽调党员干部建立中共伊犁区委员会。均隶属新疆分局领导。3个区党委分片领导全疆 10个专区的工作并负责建立所属专区各级党的组织。

  1950年1月24日,党中央批准中共喀什区委员会成立,由 8名委员组成,王恩茂任书记。下辖喀什、和阗、莎车、阿克苏 4个地委。1952年 1月,中共喀什区委员会改称中共南疆区委员会。1954年 8月,撤销喀什地委,所辖疏勒、疏附、岳普湖、英吉沙、伽师、巴楚、塔什库尔干 7个县委和代管的喀什市委由南疆区党委直接领导。1954 年,成立中共克孜勒苏地方委员会,归南疆区党委领导。

  1月24日,中共迪化区委员会成立,罗元发任书记。8月,增任张凤岐为副书记。下辖迪化、哈密、焉耆 3个地委。1951年底,所属地、县党委都已建立,且离新疆分局较近,为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翌年 2月中共中央批准撤销迪化区党委,所辖 3个地委由新疆分局直接领导。

  7月1日,中共伊犁区委员会成立,由 5名委员组成,第五军政委顿星云任书记。下辖伊犁、塔城、阿山 3个地委。其后,伊犁、塔城、阿山地委逐步得到充实和加强,所属大部分县也建立起县委,为减少工作层次,加强新疆分局的领导,经中共中央批准,1952年撤销伊犁区党委,所辖 3 个地委由新疆分局直接领导。

  各区党委成立后,着手组建所属各个地委。二军四师党委兼喀什地委,二军五师党委兼阿克苏地委,和阗地委、莎车地委由进疆部队抽调干部组成;六军十七师党委兼迪化地委,六军十六师党委兼哈密地委,二军六师党委兼焉耆地委;迪化市委由进疆部队抽调干部组成,新疆分局委员、分局组织部长、六军副政委饶正锡任书记;伊犁、塔城、阿山 3个地委,从进疆部队抽调党员干部组成。到 1950 年 10月,全疆 11个地、市委均建立起来。1952年 3月成立阿里工委。

  各地委成立后,主要从军队和老解放区抽调党员干部建立所属县(市)委。1952年底,全疆 81个县(市)均成立县(市)委,并在部分县辖区建立区委,在少数乡建立乡党支部。

  1950 年开始,中共中央和西北局陆续从老解放区抽调富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新疆各级党政机关工作。新疆分局和各区党委以及地、

  县委通过工作实践的锻炼和考验,在本地各民族先进分子中大力培养和发展党员,一些党员已进入各级党委参与领导工作。1952 年,军队各师党委不再兼任驻地的地委,调整组建新的地委领导机关;其他地、县(市)委成员也作了较大调整、充实。地方各级党组织大体上是由进疆部队党员干部、老解放区调来的党员干部和新疆本地各民族中新发展的党员组成。党组织领导机构成员,多数是进疆部队的党员干部,有的在军、地两处兼职,有的则转业到地方工作。随着本地少数民族党员干部队伍的壮大和成熟,各级党组织领导机构中少数民族党员的比例不断增大,对于党组织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开展各项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骨干、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四、培养发展本地各民族先进分子入党

  抗战时期,党中央曾在新疆派驻中共代表并设八路军办事处,有100多名中共党员干部在新疆工作,红军西路军左支队400多名指战员来到新疆。中共党人以模范的工作和高尚的情操在新疆各民族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新疆在地理上毗邻苏联,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到苏联学习,接受过共产主义思想影响。三区建有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七区有战斗社、先锋社、民主青年团三个进步的地下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受中共党人的影响,曾经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解放前夕宣传进步思想,策动驻军起义,传递秘密情报等作了不少革命工作。新疆解放,三区民族军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三区领导人有的成为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有的成为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上述情况的大部分人员强烈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有必要把他们中间符合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使他们更直接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按照党的政策和党组织的要求,更好地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新疆分局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提出采用“破格”的办法,尽快地把基本符合条件的各民族代表人物及时吸收到党内来。所谓“破格”,就是不要候补期,入党后即可以参加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工作。这一意见请示中央后,得到中央的同意。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指示新疆分局: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建立党的组织已有相当的基础。现在开始这种建设,成立党的组织,吸收少数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适当的。发展的方法步骤,先选择数十个新疆本地的先进分子,包括汉人在内,多数应是维吾尔族及其他民族中的先进分子,由分局介绍加入党组织,不要候补期。以后分批介绍若干人,任命他们和外来党员一起到各个地方,去建立那里党的组织,由他们介绍那里的先进分子入党,成立支部以及县委、区委等。

  12 月,新疆分局向西北局、中央上报《关于建党中几个问题的规定》;次年 1月,党中央批准执行。《规定》提出:按照新疆具体情况,一般采取由上而下,由城市到乡村,由革命知识分子到工人农民,由外地到本地的步骤发展党员。先由分局、区党委、市委、地委吸收一批各族先进分子入党,经过一个时期的教育,即可与外来党员配合起来,建立各县委、区委、支部等组织,进一步开展党的工作。起义部队,由解放军派去的党员政工干部负责组建党的组织。发展党员的对象,先在解放前成立的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战斗社、先锋社、民主青年团等进步组织中,吸收一批各民族先进分子入党。宗教团体分子要求入党,汉族成员参加宗教团体者,在退出该团体并放弃宗教信仰后方能准许入党;其他民族成员只要信仰共产主义,愿为实现党的纲领而奋斗即准入党,为避免脱离群众,可允许暂不退出宗教团体,并保持其生活习惯。各级党的机关和所有党员一律公开,以便扩大党的影响,接受群众监督。

  三区领导人赛福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后,留京参与研究和制定国家民族政策的工作。赛在京期间与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触交谈,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加深了认识,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1949年10月15日,他递呈入党申请书,郑重提出入党愿望。10月23日,毛泽东在赛的入党申请书上亲笔批示:“同意赛福鼎同志入党。此信由赛本人带交彭德怀同志即存彭处。待新疆分局成立后,由赛同志向分局履行填写入党表手续。”并致电彭德怀:“赛福鼎为代替阿合买提江的领袖人物,曾留学莫斯科,做过新疆省政府的教育厅长。据我们了解,此人是好的。此次已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他现在申请入党,我们认为是可以的。”之后,毛泽东又指示王震、邓力群负责进一步联系和帮助赛福鼎的成长,多支持他的工作,扩大他在新疆的影响。

  新疆分局首先发展 15名党员:由王震、邓力群介绍赛福鼎(维吾尔族),王震、徐立清介绍包尔汉(维吾尔族),徐立清、邓力群介绍陈锡华(汉族)和赵德林(锡伯族)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他分局委员分工介绍舒慕同(锡伯族)、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塔塔尔族)、阿不都热合满·穆义提(维吾尔族)、阿不都拉·扎克洛夫(维吾尔族)、安尼瓦尔·贾库林(哈萨克族)、司马益·牙生诺夫(维吾尔族)、达夏甫(蒙古族)、安尼瓦尔·汗巴巴(乌孜别克族)、伊不拉音·吐尔地(维吾尔族)、乌依古尔·沙依然(维吾尔族)、阿不列米提·马克苏托夫(维吾尔族)11 人入党。本人申请,经个别审查和两名正式党员介绍,由新疆分局直接批准,没有候补期。15 名党员包含 7 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 14人,其中维吾尔族 8人。他们主要是三区革命和进步组织中的领导骨干,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本地民族中发展的第一批党员,由此,拉开了新疆分局大力培养和发展本地少数民族党员工作的序幕。

  12月23日,新疆分局为15名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王震带领他们宣读入党誓词,并讲话强调:“新疆共产党组织的建立,是新疆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将保证新疆人民顺利地走上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你们入党后,对于新疆人民的革命事业就负有更大的责任。我们从内地来的共产党员一定要用一切力量,全心全意地帮助你们,与你们携手前进。中国各个地区革命经验证明,如是没有培养起本地干部和本地群众领袖,革命便不能生根和深入。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一项重要指示。”“而在本地干部方面,则必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内地党的干部的帮助,才能使新疆各民族解放斗争缩短时间,减少代价,从而迅速地获得胜利。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间的正确关系必须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这同时也就是鉴定他们是否对人民负责和对党忠诚的重要标准之一。”新疆当地少数民族先进分子加入党的组织,显示了党的壮大与发展,显示了党与各少数民族的血肉关系,显示了少数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发展。

  五、积极而又慎重地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确保党员的质量

  这个时期发展党员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冬至 1951年 4月,继发展赛福鼎等15人为中共党员后,1950 年初开始,各区党委、地委、市委自上而下又陆续发展一批本地各民族中的先进分子入党。至 1951年4月,全疆发展党员1087名,大多数是三区革命领导骨干、进步组织的负责人和机关、学校的干部及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汉、回等 11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5%,汉族占19.5%,其它少数民族占35.5%。新党员中经过革命斗争锻炼和考验的,也没有候补期或缩短了候补期。这一批党员大部分成为所在党组织的领导成员和骨干力量,为在新疆各地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阶段:1951年 4月至 1952 年 8月,贯彻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整顿和巩固第一阶段发展的党组织和党员,着重在党员中普遍进行党员标准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党员觉悟,为以后在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中发展党员作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这个阶段发展党员 428名,大部分是机干部,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

  第三阶段:1952年8月至1955年9月,结合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在本地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和工人、农民群众中,陆续吸收经过阶级斗争和实际工作锻炼的先进分子入党。重点在农村、机关、工厂开展建党工作,发展新党员15501名,其中少数民族新党员占 80% 以上;建立起一批党的基层组织,68%的农业乡建立了党支部。牧区1954年以前在牧民中不发展党员,着重在县区乡干部中发展。1955年上半年在牧区试办建党,在新源、特克斯、阿勒泰、吉木乃、哈巴河、玛纳斯、乌鲁木齐、乌恰、阿图什等9个县的牧区建立 9个党的临时支部,发展67名党员。随着本地民族党员队伍的壮大和党员素质的提高,在各地各方面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党组织同各族人民群众沟通联系的重要渠道,一批优秀党员被选拔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工作部门担负领导工作,增添了来自工、农、牧等基层一线的新鲜血液。

  新疆分局时期,全疆各级党组织共发展党员1.7万名,为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数民族党员,也为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少数民族人民从本民族先进分子、优秀代表人物加入中国共产党,看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代表性、包容性,增加了对党的亲近感、信任感、接纳感。少数民族群众在不知道自己本民族有人参加共产党以前,总认为共产党虽然好,但共产党是汉族人的。吐鲁番一名维吾尔族县长告诉一位维吾尔族老年妇女,自己是共产党员,老人非常惊喜地说:“我们维吾尔人也能当共产党,那就好了。”这位老人的话语,生动表达了人民群众那种非常朴素的认识,共产党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在群众的心目中有了党组织就有了靠山,而有了本民族的党员就有了本民族的带头人。

  中国共产党新疆各级组织的建立健全,各民族共产党员认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和加强了党在新疆的执政地位,使各族人民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保证了社会改革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个时期的党建工作,也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建设实践,显示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工作的必要性,是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工作的成功范例,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疆的历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作者系自治区党委原党史研究室巡视员)


原文链接:http://www.xjkunlun.cn/dswx/jjds/28579.htm
上一篇: 解放初期新疆各级人民政权建设与施政的实践

下一篇: 信息提速 社区服务有“新”意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