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科技发展,信息技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措施,许多基层基础性工作都在逐步实现信息化,从基层党组织管理到残疾人信息登记、村集体经济认定等,都已由过往的纸质办公改为线上办公或手机APP填报。基层基础性工作信息化后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对于熟悉信息技术的年轻干部来说“如鱼得水”,但对于年纪稍大的党员干部却是“步履维艰”。这就导致了在部分地区出现上面千条线穿不进下面“无孔针”的情况。要解决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学如逆水行舟,不日进则日退。要针对村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党史党性教育、时势学习、技能培训,树立学习意识。村干部作为基层工作开展的载体和中坚力量,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新形势下的信息化浪潮,学习能力是基础,提升村干部的学习能力的是农村信息化的根基。如果说完备的线上系统和各类手机办公APP是硬件的话,村干部的信息技术能力就是保障硬件正常运转的“软件”。除了开展教育培训等“被动学习”外,还可在乡镇或社区搭建村党员干部的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村党员干部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里外结合,整体提升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辛勤栽好梧桐树,自然引得凤凰来。健全人才培养和吸引长效机制,使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成为“一泉活水”。要积极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年轻人才加入村干部队伍。在村民当中有威望以及对村情民情更加了解的村干部大多年长,加之对信息技术不甚了解,是农村信息化过程产生问题的根源之一。基层开展人才工作,也应秉承“开源节流”的理念,一方面发现和挖掘本土优秀人才,加以引导和培养,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尊重和支持外来人才的环境,吸引“外力”来推动发展。要留得住人才,也要用得好人才。农村信息化要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用好优秀人才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要以农村信息化为踏板,助力农村产业、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在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农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培养是保障,管理是关键。政令畅通,重点在人,在实现农村信息化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把村党员干部和后备人才的管理贯穿全过程,继续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队伍健康成长。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鼓励和引导优秀年轻党员和后备干部参与到村级日常管理工作中,让老党员干部的经验优势和优秀年轻人才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充分保障农村人才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信息化工作,方能保证基层“有针亦有孔”。
施松吟(普洱市景东县委组织部)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