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乡镇时评网!
当前所在: 首页>>工作动态

西樵从“送文化、种文化”到“育文化”的路径透视

2013-12-31 作者: 来源:

  播撒文化种子 培育文化大树

图 本报记者 訚洪

  

  四年前,西樵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每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制订送文化下乡的工作计划。那个时候“送戏下乡”的方式是民众能够参与到文化活动最为常见的方式。

  不过,多年从事文化活动的业内人士早已通过观察得出一个观点:居民们的文化需求早已超出了被动参与“送戏下乡”这样的层面了,大家期待的是一种自我参与、自我演绎的文化表现形式,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2011年,西樵镇率先提出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思路,基本实现了村村能办一台晚会、户户参与文化活动。两年后的今天,在西樵一个只有2000人常住人口的小村庄松塘村,已经实现了一个村能承办一场为期三天的“翰林文化节”。

  11月30日晚上,西樵镇第四届樵山文化节闭幕。历时半年的十余项文化活动进入尾声,但是一个个从扛着板凳坐等政府“送戏下乡”的居民,由此实现了走上舞台演戏的华丽转变。本届文化节也因此描绘出一条西樵镇文化事业的发展轨迹: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育文化”的探索之旅。

  故事

  退休教师成了“导赏员”专向游客讲松塘村古仔

  53岁的区子广是西樵镇松塘村人,以前做过教师的他如今多了一个兼职身份“导赏员”。在今年松塘村举办的“翰林文化节”中,区子广因为熟悉本村历史文化发展,且讲述故事诙谐幽默,成为不少游客咨询和媒体采访的热门人物。

  “我们村历史上有‘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之美誉。”2010年松塘村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后,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旅行团逐渐多起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区子广多了一个“导赏员”的身份。

  “导赏员不仅仅是导游。导赏员是这个地区的专家和学者,要热爱并了解本地文化。在引导游客游览途中,讲述内容往往不仅仅是景点的历史介绍,还包含专业知识、社会阅历、独特视角和个性化的体验,注重介绍这里的文化感受。”区子广对于这份免费的兼职工作自我定位明晰,“要让外面的人也喜欢上松塘村。”

  在今年10月1日至10月3日举办松塘村“翰林文化节”中,2000人口的村子迎来了上万名游客。为期三天的文化节不仅本村居民全体出动进行琴棋书画艺术展示,还吸引了一大批外地艺术家进村创作,将“翰林文化节”真正办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文化载体。

  西樵镇党委委员龙华强说:“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能够承办一个为期三天的文化节,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仅彰显了这个地区的文化氛围浓厚、民众参与度极高,更是直观地展现了松塘村人对本土文化的强烈自信和自觉。”

  这种自信自觉体现在松塘村很多村民身上。有做免费导赏员的区子广,也有为整理推介松塘村文化不遗余力的区振作;有每年孔子诞为学子祝福祭拜孔子的五房长老,也有在外创业不忘成立助学基金的松塘乡亲……

  对于这种自觉自信,区子广说:“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我曾经也是扛着板凳等着政府部门送戏下乡的一分子。随着部门的发展思路调整,我们逐步开始走到自我文化发掘和文化演绎的舞台。”

  典型

  靓姨带动朋友跳舞健身居民自觉推动文化发展

  早上6点,64岁的西樵人黎玉珍早早爬起来,把自己关在卫生间里,不断摆出交谊舞的pose,每做一个姿势,她就对着镜子观摩,看自己做得美不美。尽管已经64岁了,黎玉珍依然手脚轻便,能轻易地做出任何一个交谊舞的高难度动作。

  这是西樵众多社区中无数个清晨里最为常见的一幕。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社区的阿婆阿姨们将自己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融入到日常的文化活动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实现自我充实的同时,按我们自己的理解去阐述和丰富西樵文化。”黎玉珍介绍,两年前她却是舞蹈的“门外汉”。

  有一次,她跟随丈夫参加西樵舞协的一场聚会,“大家都玩得好开心,不少老年朋友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神采飞扬。”在朋友的鼓动下,黎玉珍也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伦巴、三步、四步、摩登、华尔兹……各种舞步立即把黎玉珍吸引住了,黎玉珍的进步很快,成为小有名气的舞者。而通过跳舞,黎玉珍还治愈了缠绕自己多年的颈椎病。

  在黎玉珍的带动下,周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跳舞。“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舞蹈影响更多的人,也让更多的西樵人不仅身体健康,精神风采也得到提升那不是更好吗?”在黎玉珍的眼中,能够为这里的居民带来一些正能量就是自己的文化贡献了。

  一些民间的文化人士也开始以自己的视觉对西樵的文化进行了思考。曹志鹏平时是一名摄影发烧友,在西樵山脚下开设了一间摄影艺术馆。但是最让他骄傲的事情不是有多少顾客慕名前来,而是他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身份,拍摄了两部微电影《二次行》和《南狮梦》。

  曹志鹏说:“一个地方的文化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和阐述。我和我的一群朋友们对于西樵的文化一直心存敬畏,所以拍摄了这两部微电影。一部讲述一个残疾人重新学会走路,重新登上西樵山的故事;另一部讲述一个小孩因为喜欢舞狮,最后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舞狮好成绩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在西樵常见的真实故事,我希望通过他们来反映西樵文化中那种永不放弃,永远敢为人先的精神。”

  西樵樵乐社区的麦丽红则通过和街坊邻居们表演音乐剧来提醒人们:“西樵曾是抗日战争的战场,山上至今还保留着烈士墓,因此我们想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展现西樵山文化中支持抗日的元素。”

  “这些基层最朴实、最纯真的声音代表了西樵人最原始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也是西樵多年来开始尝试‘种文化’战略后的开花结果。”龙华强说,“当大多数居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阐述,不再觉得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是政府部门的事情,那就说明我们的文化发展开始深入民心了。”

  融合

  精品文化牵手普惠文化提升市民文化素养

  “今年举办的樵山文化节与往届最大的区别在于联合。”龙华强介绍,“西樵镇众多的文化活动主要可分为精品文化和普惠文化,如何将二者融合打造西樵镇区域文化活动品牌是今年工作的主要特色。”

  何谓精品文化和普惠文化?顾名思义,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参与门槛是较高的特定人群还是门槛较低的普通民众。龙华强说:“精品文化对外影响力大,有品牌效应;普惠文化对内民众参与度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者结合不仅能够让本土的精品文化越来越走进普罗大众,也能让普惠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参与其中。”

  第四届樵山文化节主打的13项精品文化活动主要包括狮王争霸赛、观音文化节、孔子诞等大型节庆民俗活动。普惠文化则主要依托镇内文化协会和组织开展的众多文化活动。“既从本土的普惠文化中挑出精品,也通过内外联动模式,将其他区域的精品带到西樵来,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最终提升西樵市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对于精品文化牵手普惠文化的战略,龙华强直言这是西樵文化事业发展从“种文化”迈向“育文化”的重要一步。“因为要培育出足够有凝聚力的区域文化品牌,所以我们要联合打造樵山文化节的母品牌。同时,精品意识让我们的协会和文化部门对各个子品牌和分场活动都开始了子品牌的建设,最终实现近者悦、远者来的长远发展目标。”

  文化惠民从山上走到山下

  历史上,西樵山文化名人众多,因此被专家学者誉为岭南文化高地、珠江文明的灯塔。如今,西樵镇通过文化惠民举措,实现文化下山。第四届樵山文化节将原本散落在各个村居的文化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并融入松塘村翰林文化节、南海观音文化节乃至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等珠三角文化盛事或国家级、国际性赛事,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整个文化节的内涵和档次。

  樵山文化节品牌越擦越亮

  经过以往三届的成功举办,西樵镇的樵山文化节已成为南海,乃至佛山的一个重要本土文化品牌。近年来,西樵改变以往“政府部门唱戏,市民群众座上客”的传统“送文化”模式,建立“政府部门搭台,市民群众唱戏”的“种文化”新格局,培育市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文化更好地惠及基层,普惠于民。

  通过这种“种文化”模式,西樵已挖掘和培养出一批能歌善舞、技艺超群的文化体育团体和人才队伍,并通过他们的引领,持续推进龙狮、武术、舞蹈、戏曲、书画、球类等文化深入到基层一线,不断壮大基层文化爱好者队伍。目前,西樵有9个体育类协会,20个私伙局,还有为数众多的书法、绘画、曲艺、摄影等社会团体机构,西樵镇文化NGO已经遍地开花。

  据悉,南海区目前正全面实施“中枢两翼·核心带动”的发展战略,以文化为引领,培育文化增长型城市。而西樵更是成为南海西翼的核心和火车头,肩负着引领建设“文翰樵山”岭南文化高地的历史重任。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俞进表示:“樵山文化节是西樵镇精品文化和普惠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发掘草根文艺人才的重要阵地。西樵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民众参与度高,体现了南海区文化惠民政策逐渐深入人心。

  协会组织引导全民参与

  有了民间力量的支撑,西樵“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便有了蝶变的基础。西樵镇的民间文化活动更多的依托各类文化协会进行组织和引导。据统计,目前西樵共有8个体育协会,20个私伙局,还有为数众多的书画、曲艺、摄影等社会团体。“我们说‘种文化’,并不是凭空成立一个文体协会,而是在原有协会的基础上,加大对协会的支持,更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西樵镇文化站副站长陈沃皓表示,文化能否“种”好,既要看“种子”,又要看“土壤”。文化形式好比“种子”,要想有强烈的生命力就必须选取有浓郁本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才能吸引市民的积极参与。

  陈沃皓表示介绍,通过协会组织起热心文体活动的民营企业家,“这些民营企业家往往乐意出钱出力,不求回报,现在政府鼓励他们加入各种协会,甚至担任会长,更增强了他们回报社会的积极性。”这些民间力量已经成为西樵文体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后援保障。

  加大村居文体场所建设

  为了激发文化发展的动力,2009年西樵出台了《村居文体工作实施细则》,对镇内文体活动和文体设施建设进行奖励,平均每年对村居较大的文体项目和多个文体设施建设奖励达70万元。同时,西樵出台《鼓励文学艺术家进驻西樵创作扶持奖励措施》和“樵山奖”奖励办法。西樵正成为一个文化磁场,吸引更多外来文化进驻,促进西樵本土文化多元发展。

  此外,近年来,西樵镇委镇政府加大对村居文体场所建设,投入文体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多元,提供扶持奖励资金达100多万元,全镇建有32个“六个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50多条健身路径,27个村级健身公园等,为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

  “种文化”模式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这些资源更进一步投入文化建设,形成西樵镇文化事业全民参与的局面。(记者李维德通讯员梁秀玲关蕴琪)

上一篇: 宁波:镇海区蛟川街道石塘下村新农村建设成果喜人

下一篇: 大连市高新区为百姓搭起幸福民生桥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乡镇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京ICP备11019690号-100

乡镇时评网 xzsp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